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测温装置,通过加热元件的加热以减少测温过程中待测温部与测温装置之间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达到快速测量患者体温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测温装置,导热管体,加热元件,以及测温元件;所述导热管体的一端为测温端,所述测温端的端口封堵,所述导热管体的另一端为与导热管体的内腔导通的导通端口;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测温元件都设置在所述测温端,所述加热元件上的加热引线和所述测温元件上的测温引线都穿设在所述导热管体中,并从所述导通端口引出;所述测温端用于与待测温部接触;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对所述测温端进行加热,所述测温元件用于对所述待测温部进行测温;所述加热元件对所述测温端进行加热所产生的热量的温度值低于所述待测温部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值。
进一步地,还包括:内部具有容纳腔的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容纳腔中的弹性组件;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纳腔的导向孔;所述导热管体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导向孔中,并固定在所述弹性组件上;所述导热管体可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所述弹性组件用于为所述导热管体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方向的往复移动提供弹性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活动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导热管体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的端部,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的端部抵顶在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交界的孔口处,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的周向上设有第一止挡部,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二止挡部,所述活动件可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方向在所述容纳腔内往复移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止挡部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止挡部上;所述弹性件用于为所述活动件沿所述导向孔的轴向方向向朝向所述导向孔移动时提供弹性复位力。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导向孔同轴,且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在所述活动件由所述导向孔向所述开口的方向移动时,可经所述开口露出于所述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管体的另一端的外管壁上还设置有环形定位凹槽,所述活动件的内部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环形定位凹槽的环形定位凸起,所述环形定位凸起卡持在所述环形定位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的内部开设有过线通道,且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还开设有缺口,所述环形定位凸起形成在所述过线通道的通道壁上;所述过线通道用于供所述加热引线和所述测温引线通过,所述缺口用于引出所述加热引线和所述测温引线。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以及固定帽;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与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弧形凸起,且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侧上都设置有卡扣件;所述固定帽的端口处设有与所述卡扣件卡接配合的卡扣部;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侧相互扣合,所述固定帽的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扣件卡接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形成为所述过线通道,所述第一弧形凸起与所述第二弧形凸起形成所述环形定位凸起;所述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测温装置还包括:连接线材,所述连接线材用于与所述测温引线和所述加热引线分别连接;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引出口,所述引出口中设置有护套,所述连接线材穿设在所述护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凹壳和第二凹壳,所述第一凹壳具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凹壳具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壳与所述第二凹壳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凹腔与所述第二凹腔形成为所述容纳腔;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壳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热端帽,所述导热端帽安装在所述导热管体的一端的端口处、以封堵,所述导热端帽形成为所述测温端,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测温元件都设置在所述导热端帽的内腔中。
依据本申请所提供的测温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对测温端的加热,以减少测温过程中待测温部与测温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达到快速测量患者体温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申请提供的测温装置,主要用于对人体的待测温部的体温进行测量,待测温部为人体的体表或者体腔,例如:人体的腋下、口腔、肛门、耳道等部位。本测温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对测温端的加热,以减少测温过程中待测温部与测温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达到快速测量患者体温的目的。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装置主要包括:导热管体10,加热元件20和测温元件30。导热管体10可以采用具有导热效果的金属材质制作而成的金属管,导热管体10的一端为测温端11,该测温端11的端口封堵,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为与导热管体10的内腔导通的导通端口。其中,导热管体10的一端与另一端为沿导热管体10的轴向方向的两端,也就是说,导热管体10的一端端口封堵,另一端端口敞开。前述的加热元件20和测温元件30都设置在测温端11,加热元件20上的加热引线21和测温元件30上的测温引线31都穿设在导热管体10的内腔中,并且,加热元件20上的加热引线21和测温元件30上的测温引线31都从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的导通端口引出。
本实施例中,测温端11用于与待测温部接触,该待测温部为人体的诸如腋下、口腔、耳道、肛门等体表或体腔等部位,测温端11与待测温部接触,从而可以与待测温部进行热交换。加热元件20用于对测温端11进行加热,测温元件30用于对待测温部进行测温。其中,加热元件20对测温端11进行加热所产生的热量的温度值低于待测温部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值。
具体而言,在体温测量过程中,即使人体处于发烧状态下,人体的实际温度也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本实施方式设定加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温度值低于人体的待测温部的实际温度的温度值,通过加热元件的加热,避免导热管体与待测温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使得测温元件可以达到快速测温的目的,以提高测温效率。
一种实施例中,可以设定加热元件产生具有恒定温度的热量,相对于人体体温的测量,例如,可以设定加热元件产生32.5℃~34.5℃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0上连接有两个加热引线21,两个加热引线21连接电源,加热元件20通常采用加热电阻,两个连接电源的加热引线21与加热元件构成回路,从而使得加热元件20对测温端11进行加热。相应的,测温元件30连接有两个测温引线31,两个测温引线31连接测温电路,测温元件30采用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通过测温电路将变化的电阻值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完成待测温部温度的测量。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导热管体10也可为其他诸如块状等形状,在该块状上形成有测温部,该测温部对应于块状的内部形成容纳腔,并将加热元件20和测温元件30放置在该容纳腔中,同样可以进行体温的测量。
本实施例中,在导热管体10的一端还设置有导热端帽40,导热端帽40同样采用具有导热效应的金属材质制成的金属导热端帽,该导热端帽40安装在导热管体10的一端的端口处,从而封堵导热管体10的一端的端口。加热元件20和测温元件30都设置在该导热端帽40的内腔中,该导热端帽40形成为前述的测温端11。
一种实施例中,导热端帽40的帽顶端至其帽尾端的直径依次逐渐减少,逐渐减小使得导热端帽40形成为锥型形状,且该锥型形状的导热端帽40的锥顶为弧面,从而便于插入到人体的体腔中,以对人体的体腔温度进行测量。
结合图3-图5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测温装置还包括:壳体50和弹性组件60,壳体50的内部具有容纳腔,弹性组件60安装在该容纳腔中。在壳体50上还设置有固定块512,在该固定块512上开设有连通于容纳腔的导向孔513。前述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则穿设在该导向孔513中,并且,该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固定在弹性组件60上。本实施方式中,导向孔513的孔径大小基本等于导热管体10的外径大小,从而使得导热管体10可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也就是说,导热管体10可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向移入或移出导向孔513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在对人体体腔进行测温时,便于导热管体10插入。弹性组件60用于为导热管体10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的往复移动提供弹性复位力,也就是说,在导热管体10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在向移入导向孔513的方向移动后,弹性组件60对导热管体10蓄力,移动到位的导热管体10之后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向移出导向孔513的方向复位。
一种实施例中,为便于安装在壳体50内的弹性组件60的安装,本壳体50采用分体式结构,具体而言,前述壳体50包括:第一凹壳51和第二凹壳52,第一凹壳51和第二凹壳52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凹壳51具有第一凹腔511,第二凹壳52具有第二凹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凹壳51与第二凹壳52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凹壳51的第一凹腔511的凹口与第二凹壳52的第二凹腔的凹口对接,从而使得第一凹腔511与第二凹腔形成为前述的容纳腔。具体而言,是在第一凹壳51的第一凹腔511的凹口处设置有多个定位柱516,在第二凹壳52的第二凹腔的凹口处设置有多个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多个定位柱516与多个定位孔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定位柱516插接在定位孔中,从而将第一凹壳51与第二凹壳52连接,进而使得第一凹腔511与第二凹腔形成为前述的容纳腔。
前述的固定块512则设置在第一凹壳51上。当然,固定块512也可设置在第二凹壳52上。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弹性组件60包括:活动件61以及弹性件62,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固定在活动件61的第一端的端部,活动件61的第一端的端部抵顶在导向孔513与容纳腔的腔壁交界的孔口514处。在活动件61的第一端的周向上设有第一止挡部611,在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二止挡部516,如图2所示,第二止挡部516与其中一个定位柱515的位置重合。一种实施例中,容纳腔的形状大小适配于活动件61的形状大小,从而使得活动件61可沿所述导向孔613的轴向方向在容纳腔内往复移动,进而带动导热管体10沿导向孔613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弹性件6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止挡部611上,弹性件62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止挡部516上,该弹性件62用于为活动件61沿导向孔613的轴向方向向在向朝向导向孔613的方向移动时提供弹性复位力。
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61的形状为柱状结构的活动件,柱状结构的活动件6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弹性件62采用弹簧,弹簧套接在柱状结构的活动件上,弹簧的一端抵顶在第一止挡部611上,弹簧的另一端抵顶在第二止挡部516上。
本实施例中,在壳体50上还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该开口与前述的导向孔513同轴,即,活动件61在容纳腔内可沿导向孔513至开口的方向往复移动,并且,活动件61的第二端在活动件61由导向孔613向开口的方向移动时,可经该开口露出于壳体50外,不仅满足活动件61的移动行程的要求,还可节省活动件61的安装空间,进一步节省壳体的材料成本。
具体而言,在第一凹壳51上形成有第一缺口517,在第二凹壳52上形成有第二缺口521,第一缺口517为第一凹壳51的壳壁自第一凹腔511的凹口处向内凹陷形成,第二缺口521同样为第二凹壳52的壳壁自第二凹腔的凹口处向内凹陷形成,在第一凹壳51与第二凹壳52连接后,第一缺口517与第二缺口521形成为前述的开口。
一方面,为便于导热管体10与活动件61的安装,在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的外管壁上还设置有环形定位凹槽12,在活动件61的内部设置有适配于该环形定位凹槽的环形定位凸起,环形定位凸起卡持在环形定位凹槽中,从而将导热管体10的另一端与活动件61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为便于加热引线21和测温引线31的安装,在活动件61的内部开设有过线通道,并且,在活动件61的第二端还开设有缺口,前述的环形定位凸起则形成在该过线通道的通道壁上,缺口与该过线通道导通,过线通道用于供加热引线21和测温引线31通过,缺口用于引出加热引线21和测温引线31,可避免沿导向孔513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的活动件61损坏加热引线21和测温引线31。
本实施例中,活动件61包括:第一固定架63、第二固定架64、以及固定帽65。第一固定架63与第二固定架63的结构相同,第一固定架63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一凹槽内设置与第一弧形凸起(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架64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凹槽641,第二凹槽641内设有第二弧形凸起642,且所述第一固定架63的另一侧与第二固定架64的另一侧上都设置有卡扣件612,在固定帽65的端口处设有与该卡扣件612卡接配合的卡扣部66。第一固定架63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架64的一侧相互扣合,固定帽65的卡扣部66与第一固定架63的另一侧与第二固定架64的另一侧上的卡扣件612卡接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641形成为前述的过线通道,并使得第一弧形凸起与第二弧形凸起642形成前述的环形定位凸起。前述的缺口设置在第一固定架63和/或第二固定架64上。
继续参见图2所示,本测温装置还包括:连接线材70,该连接线材70用于与测温元件30上的测温引线31和加热元件20上的加热引线21分别连接,壳体上还开设有连通至容纳腔的引出口,在该引出口中设置有护套71,连接线材70则穿设在该护套71中,以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致连接线材70的断裂。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测温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对测温端的加热,以减少测温过程中待测温部与测温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达到快速测量患者体温的目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