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目前,智能系统作为用户群最大的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平台,可以兼容各种第三方应用,以满足用户在生活、娱乐中的各种使用需求。但是,这些第三方应用可能通过引导用户打开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在后台自动启动,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上传或下载,影响了终端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下面对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应用程序进行简要说明。相关技术中,在安卓系统(android)中,读取通知权限是指“android.permission.BIND_NOTIFICATION_LISTENER_SERVICE”的权限。其中,第三方应用可以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获取与监听终端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通知。第三方应用需要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service服务来监听系统的通知信息,每个第三方应用建立的service服务会注册到系统通知管理服务中,系统通知管理服务会在通知有变化时,通知第三方应用建立的service服务。如果此时第三方应用进程未启动,则会被系统通知管理服务启动,第三方应用通过这种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使自己的进程保持常驻。即使第三方应用刚刚被查杀清除,系统还会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第三方应用。导致第三方应用一直使用终端的系统资源,占用网络带宽,出现终端的处理速度变慢、网络速度变慢或耗电量增加等影响终端性能的问题。甚至,一些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的过程中唤醒其他第三方应用,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些流氓应用所利用,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系统的安全保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案,可以有效的管控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应用程序的控制装置执行,其中该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一般可集成在终端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监控到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从而进行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应用程序的管控事件。
可以理解的是,系统监听到通知时,读取通知内容,并从读取到的通知内容中获取待启动的应用程序,此时若检测到该应用程序未启动,则触发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当应用程序被查杀清理后,系统通知管理服务检测到系统通知有变化时,欲启动应用程序,即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当用户主动点击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表征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当被其他应用程序发出的通知关联启动时,表征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关联信息对通过读取权限的方式自启动的应用程序进行管控之前,还包括:判断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是否已经启动;若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未启动,则触发以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程序的管控事件。在以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程序的管控事件被触发时,则对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包名、组件名称以及自启动状态等关联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也可以理解为执行根据对所述关联信息匹配预设自启动控制策略的操作。若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已启动,则不触发以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程序的管控事件。
步骤102、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可以包括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其中,自启动方式可以包括多用户切换自启动、开机自启动、应用查杀自启动和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多用户切换自启动可以理解为同一终端可以供多个用户使用,每个用户均设置有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当多用户切换使用的过程中,应用程序进行自启动;开机自启动可以理解为当终端开机时,应用程序自启动;应用查杀自启动可以理解为当应用程序被查杀清理后又重新自启动;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可以理解为当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应用程序自启动。
可选的,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还可以包括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组件名称和自启动状态。其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还可以替换为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其他标识信息,如应用程序的进程标识。
可选的,通过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中的设定函数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及组件名称;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或组件名称查询预设的自启动状态表,确定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
其中,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即系统通知管理服务,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中的设定函数可以为rebindServices函数,该函数在系统服务代码ManagedServices中。通过rebindServices函数可以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以及组件名称。
自启动状态表为存储有用户设置的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为打开或关闭状态的表格。自启动状态可以理解为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开关的状态信息,其中,可以在终端的应用管家或配置界面中增加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开关,供用户通过操作自启动开关打开或关闭该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功能。从而,可以采用自启动开关的状态信息表征自启动权限。自启动状态包括自启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和自启动开关处于关闭状态。若自启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则说明对应的应用程序具有自启动权限。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开关界面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管家进入应用程序的自启动设置界面,在该界面内,可以通过对选择控件210的操作打开或关闭应用程序A(或应用程序B/C/D)的自启动功能,也可以认为是赋予应用程序A自启动权限。还可以通过编辑控件220增加或修改应用程序。系统检测到某一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功开关的状态(即自启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更新自启动状态表,该自启状态表可以存储于本地缓存,也可以存储于云端服务器。另外,该自启动状态表可以是文件格式,还可以是数据表格式。
步骤103、根据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即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或者,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可选的,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多用户切换自启动或开机自启动时,禁止通过监听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可以理解的是,在系统监听到通知后,确定触发通知的事件是否是因为终端用户切换或开机,若是,则不读取通知内容,即禁止通过监听通知权限方式启动该待启用应用程序。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减少系统的数据处理量。
可选的,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判断关联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关联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不匹配,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不匹配,并且,自启动状态为关闭状态,其中,按照设定周期通过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生成所述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及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示例性的,按照设定周期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在本次获取到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在预设时间区间内的历史使用记录时,采用机器学习方式对该历史使用记录进行学习,生成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的应用程序的列表,将具有应用程序包名的第一列表作为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将具有应用程序组件名称的第二列表作为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合成一个列表,也可以为两个列表。在达到设定周期时,再次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在预设时间区间内的历史使用记录,并根据历史使用记录采用机器学习方式更新该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及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方式,根据该历史使用记录生成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及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
可选的,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进一步判断出: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匹配时,或者,当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匹配时,或者,当自启动状态为开启状态时,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示例性的,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将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进行匹配。例如,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查询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确定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是否属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若该待启动应用进程的包名属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则直接允许该待启动应用程序启动,即,允许待启动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
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将待启动应用程序的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进行匹配。例如,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组件名称查询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确定待启动应用程序的组件名称是否属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若该待启动应用进程的组件名称属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则直接允许该待启动应用程序启动,即,允许待启动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
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例如,可以通过查询自启动状态表,确定该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开关是出于打开状态还是关闭状态。若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即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开关已打开,则直接允许该待启动应用程序启动,即,允许待启动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对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组件名称以及自启动状态)进行匹配操作的执行顺序并不是唯一的,其执行顺序可以调换。
其中,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是对按照设定周期通过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进行统计或学习而生成制定的。按照设定周期通过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可以理解为用户样本。用户样本的选择可以是本机用户在设定时间区间内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数据,还可以是设定数量满足设定条件的用户群体在设定时间区间内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数据。例如,服务器获取本机用户一个月内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数据,作为用户样本,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该用户样本进行学习,预测用户可能使用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根据该应用程序生成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以便于在开机后或后台允许其自启动。又如,服务器获取1万名年龄在16-26岁之间的用户在一个月内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数据,作为用户样本,统计出这个用户群体常用的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根据该应用程序生成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以便于在开机后或后台允许其自启动。其中,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白名单列表(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生成后,由服务器推送至终端。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还可以由用户选择。该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和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可以以文件方式存储在终端本地或云端服务器,还可以以数据库方式存储在终端本地或云端服务器。
可选的,根据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包括: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是否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在待启动应用程序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时,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示例性的,判断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是否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若是,则执行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对待启动应用程序启动的操作;否则,根据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允许或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对待启动应用程序进行启动。例如,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根据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则允许该待启动应用程序启动。及如果该待启动应用程序为非系统内置应用,则对该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可以有效的管控以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应用程序的操作,减少流氓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进程常驻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使用终端资源的应用,提高处理速度,同时降低了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的续航时间。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302、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
其中,自启动方式可以包括多用户切换自启动、开机自启动、应用查杀自启动和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在同一时刻只能为其中的一种。
步骤303、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多用户切换自启动或开机自启动时,禁止通过监听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304、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通过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中的设定函数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及组件名称。
步骤305、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或组件名称查询预设的自启动状态表,确定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
步骤306、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组件名称及自启动状态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307,否则,执行步骤308。
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不匹配,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不匹配,并且,自启动状态为关闭状态,其中,按照设定周期通过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生成所述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及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
可以理解的是,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不匹配;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不匹配;自启动状态为关闭状态时,执行步骤307。
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匹配;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匹配;自启动状态为开启状态,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时,则执行步骤308。
步骤307、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308、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案,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管控以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应用程序的操作,减少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的情况,进而,减少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进程常驻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使用终端资源的应用,提高处理速度,同时降低了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的续航时间。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402、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
其中,自启动方式可以包括多用户切换自启动、开机自启动、应用查杀自启动和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
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在同一时刻只能为其中的一种。
步骤403、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多用户切换自启动或开机自启动时,禁止通过监听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404、当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通过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中的设定函数获取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及组件名称。
步骤405、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或组件名称查询预设的自启动状态表,确定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
步骤406、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是否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若是,则执行步骤413,否则执行步骤407。
步骤407、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是否匹配,若是,则执行步骤413,否则执行步骤408。
步骤408、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是否匹配,若是,则执行步骤413,否则执行步骤409。
步骤409、判断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是否为开启状态,若是,则执行步骤413,否则执行步骤41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406至409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互换。
步骤410、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步骤411、保存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根据包名生成拦截启动记录。
步骤412、将拦截启动记录提供给用户。
步骤413、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可以有效的管控以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应用程序的操作。另外,若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则保存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根据包名生成拦截启动记录,向用户展示所述拦截启动记录,可以向用户展示所有因自启动被拦截的启动记录,优化人机交互设计。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程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一般集成在终端上,可通过执行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待启动应用程序获取模块501,用于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关联信息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
待启动应用程序控制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装置,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可以有效的管控以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应用程序的操作,减少流氓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进程常驻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使用终端资源的应用,提高处理速度,同时降低了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的续航时间。
可选的,所述关联信息包括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其中,所述自启动方式包括多用户切换自启动、开机自启动、应用查杀自启动和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
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控制模块,用于:
当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多用户切换自启动或开机自启动时,禁止通过监听通知权限方式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可选的,所述关联信息还包括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组件名称和自启动状态;
通过管理通知的系统服务中的设定函数获取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及组件名称;
根据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或组件名称查询预设的自启动状态表,确定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状态。
可选的,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控制模块,用于:
当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自启动方式为应用查杀自启动或用户主动打开应用程序的读取通知权限时自启动时,判断所述关联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所述关联信息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不匹配,所述组件名称与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不匹配,并且,所述自启动状态为关闭状态,其中,按照设定周期通过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应用程序的历史使用记录,生成所述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及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
可选的,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控制模块,用于:
当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与所述第一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应用程序信息匹配时,或者,当所述组件名称与所述第二预设白名单列表中预设的组件信息匹配时,或者,当所述自启动状态为开启状态时,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可选的,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控制模块,用于:
判断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是否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
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为系统内置的应用程序时,允许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可选的,还包括:
拦截启动记录生成模块,用于在禁止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时,保存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包名,根据所述包名生成拦截启动记录;
拦截启动记录提供模块,用于将所述拦截启动记录提供给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获取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
根据所述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存储介质——任何的各种类型的存储器设备或存储设备。术语“存储介质”旨在包括:安装介质,例如CD-ROM、软盘或磁带装置;计算机系统存储器或随机存取存储器,诸如DRAM、DDRRAM、SRAM、EDORAM,兰巴斯(Rambus)RA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磁介质(例如硬盘或光存储);寄存器或其它相似类型的存储器元件等。存储介质可以还包括其它类型的存储器或其组合。另外,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程序在其中被执行的第一计算机系统中,或者可以位于不同的第二计算机系统中,第二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诸如因特网)连接到第一计算机系统。第二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程序指令给第一计算机用于执行。术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可以驻留在不同位置中(例如在通过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系统中)的两个或更多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存储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例如具体实现为计算机程序)。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操作,还可以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内具有操作系统,也可以称为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中可集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广播方式启动应用的控制装置。其中,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笔记本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或智能手环)等。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终端600可以包括:存储器601,处理器602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602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并根据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待启动应用程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管控以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应用程序的操作,减少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自启动的情况,进而,减少应用程序通过读取通知权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进程常驻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使用终端资源的应用,提高处理速度,同时降低了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的续航时间。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存储器701、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702(又称处理器,以下简称CPU)、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和电源电路(图中未示出)。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CPU702和所述存储器701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701,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CPU702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7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在通过读取通知权限方式启动应用的事件被触发时,获取具有读取通知权限的待启动应用程序;
获取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的关联信息;
根据所述关联信息确定是否启动所述待启动应用程序。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设接口703、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705、音频电路706、扬声器711、电源管理芯片708、输入/输出(I/O)子系统709、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触摸屏712、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以及外部端口704,这些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或信号线707来通信。
应该理解的是,图示移动终端700仅仅是移动终端的一个范例,并且移动终端7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下面就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应用程序的控制的移动终端进行详细的描述,该移动终端以手机为例。
存储器701,所述存储器701可以被CPU702、外设接口703等访问,所述存储器7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外设接口703,所述外设接口703可以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外设连接到CPU702和存储器701。
I/O子系统709,所述I/O子系统709可以将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外设,例如触摸屏712和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连接到外设接口703。I/O子系统709可以包括显示控制器7091和用于控制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7092。其中,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7092从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接收电信号或者向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发送电信号,其他输入/控制设备710可以包括物理按钮(按压按钮、摇臂按钮等)、拨号盘、滑动开关、操纵杆、点击滚轮。值得说明的是,输入控制器7092可以与以下任一个连接:键盘、红外端口、USB接口以及诸如鼠标的指示设备。
触摸屏712,所述触摸屏712是用户移动终端与用户之间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将可视输出显示给用户,可视输出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等。
I/O子系统709中的显示控制器7091从触摸屏712接收电信号或者向触摸屏712发送电信号。触摸屏712检测触摸屏上的接触,显示控制器7091将检测到的接触转换为与显示在触摸屏7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的交互,即实现人机交互,显示在触摸屏7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可以是运行游戏的图标、联网到相应网络的图标等。值得说明的是,设备还可以包括光鼠,光鼠是不显示可视输出的触摸敏感表面,或者是由触摸屏形成的触摸敏感表面的延伸。
RF电路705,主要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即网络侧)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例如收发短信息、电子邮件等。具体地,RF电路705接收并发送RF信号,RF信号也称为电磁信号,RF电路705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或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且通过该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RF电路705可以包括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已知电路,其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系统、RF收发机、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CODEC(COder-DECoder,编译码器)芯片组、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等等。
音频电路706,主要用于从外设接口703接收音频数据,将该音频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发送给扬声器711。
扬声器711,用于将手机通过RF电路705从无线网络接收的语音信号,还原为声音并向用户播放该声音。
电源管理芯片708,用于为CPU702、I/O子系统及外设接口所连接的硬件进行供电及电源管理。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对应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具备执行该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上述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控制方法。
注意,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