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器及取栓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栓器及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时常困扰着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血栓类疾病,包括脑部血栓或者其他部位血栓,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针对血栓情况,目前解决的方法有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具体如下:
药物溶栓有两种,一种是将溶栓剂直接注入静脉血管,即静脉溶栓,另一种是将溶栓剂通过超选导管注入血管内的血栓处,并在血栓处瞬间形成很高的溶栓剂浓度,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即动脉溶栓;然而,药物溶栓只适用于刚刚形成的小的新鲜血栓,对体积较大的闭塞性血栓效果较差,而对于形成时间比较久的陈旧性血栓脱落造成的血管内栓塞则无能为力。
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到血栓位置,然后进一步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包括血栓切除术、激光碎栓、抓捕器取栓、捕栓网取栓等。然而,血栓切除术和激光碎栓均会对血管产生较大的损伤,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现有技术中的抓捕器取栓不能够牢牢套住血凝块,存在血栓易脱落的问题,捕栓网取栓存在体积大无法到达迂曲或细小血管的问题,从而不利于血栓的取出。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使血栓不易脱落、且体积较小的取栓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栓器及取栓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取栓器在取栓过程中不能牢牢将血栓套住而出现易脱落的问题,并且,有效缓解现有技术中取栓器体积较大,使用情况受限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包括远端固定端、第一近端固定端、第二近端固定端以及取栓支架;
所述取栓支架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与所述外支架在所述远端固定端处连接为一体;
所述外支架的近端与所述第一近端固定端固定连接;
所述内支架的近端与所述第二近端固定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近端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近端固定端之间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内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支架移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近端固定端处设置有环状结构,所述第二近端固定端用于与操控杆固定连接;
所述操控杆与所述环状结构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支架的近端处设置有至少一根与所述环状结构连接的第一近端汇聚丝;所述内支架的近端处设置有至少一根与所述操控杆端部连接的第二近端汇聚丝;
所述第一近端汇聚丝与所述第二近端汇聚丝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支架及所述内支架的远端处相互交错共同形成远端汇聚丝,所述远端汇聚丝与所述远端固定端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远端汇聚丝密集排布形成远端防护装置,并与所述远端固定端呈曲线连接,使所述取栓支架和所述远端防护装置成为一个整体;
所述远端防护装置上设置有带孔高分子纤维膜,或者由金属丝、聚合材料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支架的网眼与所述外支架的网眼交错排列,且均为激光雕刻或焊接的网格闭环结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支架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外支架的长度尺寸;
在无外力作用下,所述内支架的直径等于或者大于外支架的直径。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远端固定端、所述第一近端固定端、所述第二近端固定端及所述取栓支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显影标记。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远端固定端处设置有稳定丝端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以及预装鞘、输送导管和操控杆;
所述取栓器的近端与所述操控杆连接,且安装好的所述取栓器与所述操控杆被压握入预装鞘内;
通过推动所述操控杆能够使所述取栓器从所述预装鞘中进入输送导管中,并由输送导管送至血栓处释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取栓器及取栓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器,包括远端固定端、第一近端固定端、第二近端固定端以及取栓支架;其中,取栓支架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且内支架与外支架在远端固定端处连接为一体;外支架的近端与第一近端固定端固定连接,内支架的近端与第二近端固定端固定连接,且第二近端固定端与第一近端固定端之间滑动连接,从而使得内支架能够相对于外支架移动;而内支架及外支架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对血栓进行牢牢地捕获,当有血栓破碎脱落时,远端汇聚丝组成的远端防护装置可以防止脱落血栓堵塞远端血管。
具体为,当取栓器的输送导管到达血栓远端处后,将取栓器通过输送导管送至血栓处,定住控制导丝回撤输送导管,使取栓器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在血栓处展开,这时拉动操控杆,内支架会相对外支架向近端移动,造成两支架网眼大小发生变化,进而抓住血栓,最后将取栓器及捕获的血栓从血管中取出,以完成取栓过程。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器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使内支架与外支架的近端相对移动,而两者在远端相对固定,从而能够通过调节内支架的近端与外支架的近端之间的距离,改变内支架与外支架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改变内支架与外支架上网眼的交错关系,进而能够捕获到嵌入内支架及外支架网眼中的血栓,将血栓牢牢捕获;而当有血栓破碎脱落时,远端汇聚丝组成的远端防护装置可以防止脱落血栓堵塞远端血管;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取栓器的初始体积较小,以便于放置入人体的各类血管中,不再受到体积的限制;取栓器在血液中能够展开,并与血管壁贴合,从而能够增大捕获横截面积,提高了血栓捕获成功率。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以及预装鞘、输送导管;其中,取栓器的近端与操控杆连接,且安装好后的取栓器与操控杆被压握入预装鞘内,通过推动操控杆能够使取栓器从预装鞘中进入输送导管中,并由输送导管送至血栓处释放。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为:首先从股动脉或者肱动脉穿刺置鞘并对血管造影以便于确定血管内血栓的位置,然后将导引导管送至血栓所在血管,通过导引导管将输送导管送至血栓的远端,然后将取栓器通过输送导管送达血栓处,定住控制导丝回撤输送导管,此时取栓器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展开,并与血管壁贴合,然后拉动操控杆,从而改变内支架的近端与外支架的近端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内支架与外支架上网眼的交错位置关系,故而能够捕获嵌入到网眼中的血栓,继续回拉操控杆,将取栓支架及血栓一并拉入到导引导管中,同时用大号注射器回抽导引导管,以防止微小血栓逃逸,最终将取栓装置及血栓拉出体外。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装置与上述取栓器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及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及操控杆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及操控杆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近端汇聚丝与第二近端汇聚丝的第一种组合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近端汇聚丝与第二近端汇聚丝的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内支架、外支架的网眼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取栓支架;110-外支架;111-第一近端汇聚丝;120-内支架;121-第二近端汇聚丝;130-远端汇聚丝;200-远端固定端;300-第一近端固定端;310-环状结构;400-第二近端固定端;500-操控杆;600-稳定丝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8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及操控杆的第一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及操控杆的第二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形式的远端汇聚丝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近端汇聚丝与第二近端汇聚丝的第一种组合方式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近端汇聚丝与第二近端汇聚丝的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内支架、外支架的网眼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器包括远端固定端200、第一近端固定端300、第二近端固定端400以及取栓支架100;取栓支架100包括内支架120和外支架110,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在远端固定端200处连接为一体;外支架110的近端与第一近端固定端300固定连接;内支架120的近端与第二近端固定端400固定连接;第二近端固定端400与第一近端固定端300之间滑动连接,使得内支架120能够相对于外支架110移动。
现有技术中的取栓器无法对取栓支架100进行调节,且没有远端防护,从而在取栓过程中不容易捕获血栓,造成血栓难以取出;且在取栓过程中脱落的栓子容易造成二次栓塞。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取栓的取栓器,该取栓器的取栓支架100包括内支架120和外支架110,且两者在远端处连接在一起,在近端处两者之间能够相对滑动,从而能够调节内支架120的位置,进而改变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相互配合关系,有利于将血栓牢牢捕获,且该取栓器设置有远端防护装置可防止血栓逃逸。
具体为,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在远端固定端200处连接为一体,在近端处,外支架110与第一近端固定端300固定连接,内支架120与第二近端固定端400固定连接,而第二近端固定端400与第一近端固定端300滑动连接,使得内支架120的近端与外支架110的近端的相对位置能够发生变化,从而调节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相对关系和相互配合关系,进而改变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上网眼的交错位置关系,以达到牢牢捕获血栓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器的使用过程为:将导引导管送至血栓所在血管,通过导引导管将输送导管送至血栓的远端,然后将取栓器通过输送导管送达血栓处,定住控制导丝回撤输送导管,此时取栓器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展开,并与血管壁贴合,然后拉动操控杆带动第二近端固定端400移动,并通过第二近端固定端400带动第一近端固定端300移动,从而使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从而通过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将血栓牢牢捕获,最后将取栓器及捕获的血栓从血管中取出,以完成取栓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器操作简单,体积较小,适用于人体各类血管的取栓过程,从而不再受到体积的限制;并且,该取栓器通过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相对移动并配合使用,从而能够将血栓牢牢捕获,且远端防护装置有效缓解了血栓逃逸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血栓捕获的成功率,有利于病人的血栓治疗。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初始状态下,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上的网眼大小是相同的,且均为正弦波纹网格,替代性地,网眼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上的正弦波纹网格相互交错,理想状态下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的网格被相互分为原尺寸大小的四分之一,故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需要有较大的网眼结构,便于血栓镶嵌入支架网眼中并将其捕获;并且,当内支架120相对与外支架110移动时,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上的网眼交错排列方式发生变化,进而更有利于血栓嵌入到内支架120上的网眼中、或者外支架110上的网眼中、或者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相互交错的网眼中,更有利于对血栓的捕获。需要指出的是,内支架120的网眼与外支架110的网眼交错排列,且均为激光雕刻或者焊接的网格闭环结构,而网眼的面积均为10-80mm2。
为了实现内支架120能够相对于外支架110移动,内支架120的长度尺寸需小于外支架110的长度尺寸;具体为,在与外支架110连接的第一近端固定端300处设置环状结构310,相应的,在与内支架120连接的第二近端固定端400处设置操控杆500,而操控杆500能够穿入到环状结构310中,并能够在环状结构310中滑动;具体操作过程为:拉动操控杆500,并带动内支架120相对于外支架110产生移动,此过程中,内支架120上的网眼大小发生变化,并与外支架110上的网眼相互配合使用,共同对血栓实现捕获。因此,内支架120的长度尺寸需小于外支架110的长度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在初始状态而无外力束缚的情况下,内支架120与外支架110的横截面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是内支架120的横截面尺寸比外支架110的横截面尺寸略大,以保证两者能够相互交错紧密贴合布置为准,进一步提高了血栓捕获的效率,而远端防护装置又可以防止血栓逃逸。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支架110的近端处设置有至少一根与环状结构310连接的第一近端汇聚丝111;内支架120的近端处设置有至少一根与操控杆500端部连接的第二近端汇聚丝121;第一近端汇聚丝111与第二近端汇聚丝121对应设置。
如图6所示,外支架110与内支架120的近端处分别设置有一根第一近端汇聚丝111和第二近端汇聚丝121,且第一近端汇聚丝111与第二近端汇聚丝12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近端汇聚丝111与环状结构310连接,从而将外支架110与环状结构310连接在一起;第二近端汇聚丝121与操控杆500的端部连接,从而将内支架120与操控杆500连接在一起,这样便能够通过拉动操控杆500并进一步由第二近端汇聚丝121带动内支架120相对于外支架110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近端汇聚丝111及第二近端汇聚丝121均设置一根时,在血管比较直的情况下有利于网取血栓,但同步性较差,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的支撑性较差,且在血管的转弯处打开时贴靠血管壁效果不好,不利于转弯处网取血栓。
如图7所示,外支架110与内支架120的近端处分别设置有两根第一近端汇聚丝111和第二近端汇聚丝121,且第一近端汇聚丝111与第二近端汇聚丝121的夹角为90度,这样设置使得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的支撑性较好,同步性较好,但在取栓时,由于第一近端汇聚丝111及第二近端汇聚丝121较密,不利于兜取血栓,即当血栓体积较大时,不利于兜入在取栓支架100中,当血栓较为松散时,则容易挂碎血栓,容易造成末端微小血管的堵塞。
除了上述设置方式以外,第一近端汇聚丝111设置为一根,第二近端汇聚丝121设置为两根,或者相反,这样一来,可能会造成支架的平衡性较差,两种近端汇聚丝具体采用几根,如何设置均需要由实验检验而选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支架110及内支架120的远端处相互交错共同形成远端汇聚丝130,远端汇聚丝130与远端固定端200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远端汇聚丝130密集排布构成远端防护装置,并与远端固定端200呈曲线连接,使取栓支架100和远端防护装置成为一个整体;远端防护装置上设置有带孔高分子纤维膜,或者由金属丝、聚合材料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
具体的,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在远端处形成的远端汇聚丝130较为密集,并与远端固定端200呈曲线连接在一起,从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还可以增加取栓支架100远端处的网眼密度,起到远端防护作用,可以以防止血栓逃逸。由于取栓器远端汇聚丝130由曲线连接,故此会产生弹簧效应,且内支架120及外支架110在装配时长度不会出现较大差别,因此,内支架120在移动过程中网孔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近端汇聚丝111、第二近端汇聚丝121及远端汇聚丝130均采用金属丝,或者其他材料。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远端固定端200、第一近端固定端300、第二近端固定端400及取栓支架100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设置有起到定位作用的显影标记,内支架120或外支架110也可设置显影丝以便于医生了解各结构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远端固定端200处设置有稳定丝端头600,该稳定丝端头600用于防止远端固定端200划伤血管。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以及预装鞘、输送导管和操控杆500;取栓器的近端与操控杆500连接,且安装好的取栓器与操控杆500被压握入预装鞘内;通过预装鞘能够使取栓器进入输送导管,进而通过输送导管到达血栓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从股动脉或者肱动脉穿刺置鞘对血管造影以便于确定血管内血栓的位置,然后将导引导管送至血栓所在血管,通过导引导管将输送导管送至血栓的远端,然后将取栓器通过输送导管到达血栓处,定住控制导丝回撤输送导管,此时取栓器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展开,并与血管壁贴合,然后拉动操控杆500,从而改变内支架120的近端与外支架110的近端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内支架120上的网眼的交错位置关系,故而能够捕获嵌入到网眼中的血栓,继续回拉操控杆500,将取栓支架100及血栓一并拉入到导引导管中,同时用大号注射器回抽导引导管,以防止微小血栓逃逸,最终将取栓装置及血栓拉出血管外。
本发明提供的取栓装置与上述取栓器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及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