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香港客家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介紹的是香港新界客家原居民所使用的主要客語方言。关于少數新界客家人所使用的客語方言,请见「平婆話」。
香港客家話
Hong Kong Hakka Chinese
母语国家和地区 香港
区域新界部分地區的客家鄉村
母语使用人数
62,340[1] (2011)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無官方機構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設有網站記錄發音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hak
ISO 639-6htia
客家

香港客家語,或稱香港客家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之一的客家人所使用的語言。因香港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新界,故又稱新界客家語。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2]

分佈

[编辑]

客家語曾為香港第二大常用語言,僅次於粵語。目前,客家话分布在香港部分地区的客家村落內。

內部差異

[编辑]

香港的客家人之間主要是操粵台片梅惠小片的客語,除能與惠州河源一帶的客家人溝通外,也可以與粵東和台灣的粵台片使用者溝通;而在元朗南部一些客家村落則以操平婆話為主,屬於福建省平和縣的汀州片客家語,與新界東北的客語基本上難以溝通。

使用人口

[编辑]

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1][3]而通曉客家語的則有259,738人,為香港人口的4.7%。[3][4]

近況

[编辑]

在新界631個原居民村落裡,儘管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5]但是只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仍使用客家語。[6]而香港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普查資料也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比例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3]

音系

[编辑]

聲母

[编辑]
唇音齒齦音硬顎音軟顎音聲門音
無噝有噝
鼻音m 馬慢霧襪ȵ 熱二軟入ŋ 吳顏牛硬
塞音送氣 皮破噴白 堤兔堂代tsʰ 且恥創值 狂奇群局
不送氣p 布玻冰半t 多得頂電ts 左沾詐質k 瓜狗堅割ʔ 亞矮安鴨
通音f 粉火海服s 蘇使商舌h 蝦殼喝糠
v 衛橫彎挖l 爛努女力j 爺姻英㛯

韻母

[编辑]
介音i
主元音aɛɔuaɛɔu

巴車野細制計課錯鋤扶字誤帝去遲謝寫蜞茄靴
i大曬鞋祭米桂來菜該杯嘴貴攰艾
u包嘈交浮頭猴秀丑舅標曉超
m藍斬鹹腍參掩林尋金鐮陝嚴
n搬丹山崩燈曾恩斷轉寒本倫孫泳新正因榮變言權君近熏
ŋ吳五生耕影幫廣江鳳冬勇病請驚涼牆腔共濃雄
p蠟插夾脇澀汲執笠急接脅貼
t末八瞎北得色脫撮葛不出骨筆七極別揭鐵
k白客摘作勺郭福祝酷壁鵲劇略雀弱蓄菊

聲調

[编辑]
名稱調型調值例字
開音節陰平低升13多資煎柱舅滿
陽平低平11麻糖潛能
上聲中降31保左影響
去聲高降53霧地贊架
閉音節陰入中降31目出發日
陽入高降53食月乏力

陽平(11)和上聲(31)會使前字變調:

  • 陰平(13)變調作 35;
  • 去聲、陽入(53)變調作 55。

語音特點

[编辑]
  • 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今讀送氣清音。
  • 古精、莊、知、章組聲母河合流,今讀 ts tsʰ s。
  • 古非組的白讀層還保留“古無輕唇音”的特點。
  • 泥、來母今讀逢洪音不分。
  • mbŋg 兩個帶輕微同部位鼻音的濁塞音聲母(有發音人則是發純粹的 b g)。
  • 曉、匣母的一些字(主要是合口字)讀f。
  • 溪母口語字讀h。
  • 韻母比較完整的保留 -m -n -ŋ -p -t -k,不過曾攝字則今讀 -n/-t尾。
  • 沒有撮口呼韻母。
  • 止攝開口三等的精組字和莊組字讀u,有少部分口語字讀i。
  • 山攝三、四等韻混入曾攝開口一等。
  • 古合口一、二等韻的見系字今多讀成開口。
  • 部分濁聲母上聲字讀陰平調。
  • 次濁聲母平聲字有部分字在讀陰平調。
  • 入聲按古聲母的清濁分成陰入和陽入調。有一部分次濁聲母入聲字讀陰入調。
  • 文白異讀有三類,分別是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差別。

早期客語書籍

[编辑]

19世紀,西方教會派遣牧師前往廣東傳教。其中巴色會的牧師黎力基在寶安客家人戴文光的協助下於1860年出版了《客家話俗話馬太福音書》,這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羅馬字版本的香港客語聖經。1881年,畢安牧師出版了第一本漢字版本的客語聖經——《路加福音書》。除了聖經以外,洋人牧師也陸續出版了一些以羅馬字和漢字編寫的宗教性、教育性客語文獻,包括1868年出版的《聖會腔調》、1871年出版的《耶穌教會幼學》、1879年出版《啟蒙淺學》以及1880年出版的《家藏禱文》等等。其中《啟蒙淺學》兼有漢字和羅馬字兩個版本,是供客家子弟讀書識字的啟蒙教材,也是反映客家社會物種、風俗、習慣和觀念的一部百科全書,這本書使用的也是最為地道的新界客家方言口語。另外,傳教士也出版了以香港客語版本的字典、詞典或語法書。韓山明牧師編寫了第一本客英詞典,可惜直到他1854年去世時該詞典仍未出版,後來Donald MacIver 根據他的遺稿,在1905年出版了《客英大詞典》。巴色會也在1909年出版了《初學者簡明德客詞彙》和《簡明客家語法》,以讓德籍牧師能學習客語。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腳註

[编辑]
  1. ^1.01.1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張振興.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4-12-31].ISBN 71000705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1)(中文).  
  3. ^3.03.13.2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張雙慶 莊初升.《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ISBN 9620716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莊初升 黃婷婷.《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ISBN 9787218087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獻

[编辑]
  • 香港原居民:語言及語言保育
  • 李榮 主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遠東出版社,1987
  • 李如龍 張雙慶主編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2
  • 張振興 主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
  • 張雙慶 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商務印書館(香港),2003
  • 莊初升 黃婷婷 《19世界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 香港客家話發音字典
  • 香港本土語言保肓協會 《香港本土居民的四種方言》
方言
寧龍片
于桂片
銅鼓片
粵台片
嘉應小片
興華小片
新惠小片
韶南小片
粵中片
粵北片
粵西片
惠州片
惠州话(有爭議)
汀州片
漳潮片
漳北小片
南靖話(臺:南靖腔
漳南小片
詔安客語(臺:詔安腔、平和腔、雲霄腔) ·平婆話
饒平小片
埔順小片
大埔話(臺:大埔腔 ·豐順話(臺:豐順腔
揭西小片
海陸小片
陸河話(臺:海陸腔 ·山口洋客家话(介於河婆-陆丰方言之間)
未分片
混合方言(台灣(臺:四海腔(介於四县-海陆方言之間)、未分類) ·印尼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Hakka Kalimantan Barat坤甸客家話(介於梅县-陆丰方言之間) ·新加坡客家話 ·马来西亚客家话 ·泰國客家話 ·水源音(一般歸入粵中片) ·四川客語 ·陝西客語 ·浙江客語珊瑚話 ·贛東北客家話方言島 ·閩東客家話(福安蘭筧客家話、古田風都客家話、霞浦柏洋客家話、柘榮龍山客家話、福鼎碗窑客家話 ·海南客家話 ·富马话 ·孔夫话 ·畲话(有爭議)
代表音
梅县话(語言學界) ·惠陽話(強勢腔) ·四縣腔台灣客家話
標音
拉丁化
其他
漢字
藝文創作
其他
參考:客家人 ·客家地區 ·客家文化
註:「臺」表延伸的台灣客家话的六大腔調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相关文字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1. ^陶燠民. 閩音研究(中文).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香港客家語&oldid=8669082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