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清話 | |
|---|---|
| Mìng-chiăng-uâ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区域 | 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砂拉越 |
| 語系 | |
| 官方地位 | |
| 作为官方语言 | 無 |
| 管理机构 | 無 |
| 語言代碼 | |
| ISO 639-3 | – |
| ISO 639-6 | mqig |
閩清話(平話字:Mìng-chiăng-uâ)是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通用的方言,在語言學上歸屬於閩語閩東片之侯官小片,即廣義的福州話,以都裡腔的坂東(六都)話為代表。清末民初的閩清籍革命家黃乃裳所帶領前往詩巫開墾的移民以及之後的福州十邑移民,以閩清人佔多數,因此馬來西亞砂拉越大部分福州裔(尤其是詩巫、泗里街、民都魯等地)所使用的福州話即是閩清話[1]。
閩清話大致上有兩類:
另外,閩清北部(雄江、桔林、下祝、東橋)由於與古田和閩侯接壤,因此受到兩地方言一定的影響。閩清西南部的原尤溪轄地(包括東洋、草洋等村莊)則使用尤溪東部的閩東方言。
閩清話和閩語閩東片侯官小片絕大多數方言在音系上大同小異。
和大部分侯官小片一樣,閩清話有十五個聲母。
| 閩清話(都裡腔)聲母表 | ||||
|---|---|---|---|---|
| p 婆 | pʰ 坡 | m 毛 | t 刀 | tʰ 桃 |
| n 腦 | l 羅 | ts 棗 | tsʰ 搓 | θ 鎖 |
| k 哥 | kʰ 科 | ŋ 俄 | ʔ 河 | h 何 |
註釋:
閩清話一共有五十個韻母,其中戚林八音中的[iu]和[ui]分別與[iəu]和[uəi]混同。
| 閩清話(都裡腔)韻母表 | |||
|---|---|---|---|
| a 嘉 | ɛ 西 | œ 初 | ɔ 歌 |
| i 字 | u 孤 | y 須 | ei(ai) 開(萊) |
| øy(oi) 堆(螺) | ou(au) 九(猴) | əu(eu) 口(後) | ia 蛇 |
| ie 批 | iu(iəu) 修(紹) | ua 花 | uo 補 |
| ui(uai) 我(麻) | ui(uəi) 輝(回) | yø 橋 | aŋ(ã) 山(散) |
| iŋ(ĩ) 珍(停) | uŋ(ũ) 粉(份) | yŋ(ỹ) 充(容) | iaŋ(iã) 聲(城) |
| ieŋ(iẽ) 先(鹽) | uaŋ(uã) 彎(換) | uoŋ(uõ) 往(黃) | yøŋ(yø̃) 央(陽) |
| eiŋ(ẽ) 生(前) | ouŋ(õ) 當(長) | øyŋ(ø̃) 鬆(送) | ak 割 |
| ik 激 | uk 速 | yk 竹 | iak 裂 |
| iek 熱 | uak 發 | uok 蕨 | yøk 雀 |
| eik 密 | ouk 刷 | øyk 北 | aʔ 冊 |
| œʔ 嗝 | ɔʔ 桌 | iaʔ 壁 | uaʔ 劃 |
| uoʔ 郭 | yøʔ 石 | ||
註釋:
| 閩清話(都裡腔)聲調表 | |||||||||
|---|---|---|---|---|---|---|---|---|---|
| 調類 | 陰平 | 上聲 | 陰去/陰入 (-ʔ) | 陰入 (-k) | 陽平 | 陽去 | 陽入 (-ʔ) | 陽入 (-k) | |
| 調值 | ˧˥ 35 | ˧˧ 33 | ˨˩ 21 | ˧ 3 | ˧˥˧ 353 | ˨˦˨ 242 | ˥˧ 53 | ˥ 5 | |
和其他閩語一樣,閩清話同樣也有文白異讀的現象。一般有幾個不同的音韻表現,如以下:
聲母的不同:
韻母的不同:
聲調的不同:
聲母、韻母的不同:
聲母、聲調的不同:
韻母、聲調的不同:
聲母、韻母、聲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