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洪仁玕眼中的“洋”场》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开放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其核心人物是洪仁玕。通过追溯洪仁玕与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渊源,可以明确中国早期基督教的流布。通过论述洪仁玕在香港、上海这两个开放口岸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开港知识分子”的面相。通过重新认识《资政新篇》,可以重新评价作为“开港知识分子”发声之场的太平天国。
仓田明子,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开发口岸及思想史,著作有《王韬与中西之道——浅论王韬的大同论》《〈资政新篇〉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等。
译者杨秀云,南京大学博士,现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
寫得有些瑣碎,全書條理不是很清晰。對洪仁玕的研究還是很細緻的,尤其是他與香港上海基督教團體之間的關係,把《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運動分開處理也很好。關於香港華人基督教團體之間的關係則不太有新意,王煜初何啟伍廷芳與孫文的關係感覺香港史的論述已經有很多。口岸知識分子其實不只是18c50-70s這一批在口岸中獲得西方知識的人,在口岸建立後生長起來的一批(香港較早,上海稍晚)也值得關注。歐風美雨中這樣的讀書...寫得有些瑣碎,全書條理不是很清晰。對洪仁玕的研究還是很細緻的,尤其是他與香港上海基督教團體之間的關係,把《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運動分開處理也很好。關於香港華人基督教團體之間的關係則不太有新意,王煜初何啟伍廷芳與孫文的關係感覺香港史的論述已經有很多。口岸知識分子其實不只是18c50-70s這一批在口岸中獲得西方知識的人,在口岸建立後生長起來的一批(香港較早,上海稍晚)也值得關注。歐風美雨中這樣的讀書分子選擇新的生路,既可以將傳教士帶來的“外國”產業的中國化(如工業/新聞),也帶來了在“傳統”謀生方式之外的新可能。(展开)
很有日本学者的典型风格,注重细节的考证,整体重叙述,但讨论比较少。从我个人观感来看,洪似乎并不能称之为一个代表口岸知识分子的中心人物,只能说比较特殊,因为有太平天国这层关系,但在沟通中西上没有一个可依凭的平台,所以一旦失势便一无所有。本书前面一二三章有点鸡肋,我比较喜欢第四五六章,从书籍史与中西交通史的面向重新评价《资政新篇》给人耳目一新,并且从人物交往关系的视野来叙写口岸知识分子群体何以成为一种...很有日本学者的典型风格,注重细节的考证,整体重叙述,但讨论比较少。从我个人观感来看,洪似乎并不能称之为一个代表口岸知识分子的中心人物,只能说比较特殊,因为有太平天国这层关系,但在沟通中西上没有一个可依凭的平台,所以一旦失势便一无所有。本书前面一二三章有点鸡肋,我比较喜欢第四五六章,从书籍史与中西交通史的面向重新评价《资政新篇》给人耳目一新,并且从人物交往关系的视野来叙写口岸知识分子群体何以成为一种窗口,但还是给人一种缺乏问题意识的印象,叙述到最后感觉并没有回答所谓设定的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更详细的背景介绍。此外,翻译略有瑕疵,如洪仁玕(轩),(荣)容闳两处。(展开)
对很多小问题进行了考证,‘洋’场中的人物关系很清楚。
四星半。沪港并重,显功力。
传教士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特别是与传教士关联的中国人的沉浮起落蛮有意思的。
订阅关于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