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中的一种,西方史学名著。也是一部巨著,共5卷,运用大量一手史料乃至亲历的历史,以独特的史识,雄奇的笔法,撰写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1848年革命近半个世纪的德意志史。本书是五卷本巨著中的第一卷,记述了帝国的覆灭及其影响。
这是一部独特的德国史,因为作者是其撰写的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由于19世纪德意志帝国覆灭后处于分裂状态,因而作者作为爱国者在这部历史中始终呈现民族主义的立场,这也是其饱受诟病之处。但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在历史学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因而直至今天其学术价值依然存在。译者是西方史专业学者,虽从英译本译出,但译文流畅准确,仍可谓一个好译本。
特赖奇克,德国19世纪历史学家,普鲁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政治学》《普鲁士主义的起源》《十九世纪德国史》。
普鲁士自干五的鸿篇巨著,这段历史通过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德意志史》第三卷和《奥地利史》不难获知。此种图书毫无翻译出版价值
这其中包裹着民族主义史学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真正秘密—明确的价值观与情感共鸣。本人认为,近代以来历史学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历史学逐渐自我设置藩篱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所谓科学历史学越来越忽视传统史学的一大功能——价值传递。但忽视不代表不存在,科学历史学在选择研究对象、材料考订、文本撰写中本身就包含作者本身的价值立场,这就造成它一方面宣称科学客观,一方面又无法取消主观性的困境。此外,不再探讨...这其中包裹着民族主义史学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真正秘密—明确的价值观与情感共鸣。本人认为,近代以来历史学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历史学逐渐自我设置藩篱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所谓科学历史学越来越忽视传统史学的一大功能——价值传递。但忽视不代表不存在,科学历史学在选择研究对象、材料考订、文本撰写中本身就包含作者本身的价值立场,这就造成它一方面宣称科学客观,一方面又无法取消主观性的困境。此外,不再探讨历史人物的情感:不再将人物的情感视为历史的一种因素,更不再考虑读者的情感,也是科学历史学的一大弊病。因为情感催动是促使人们研究历史、将历史理性化、接受历史叙事的核心因素之一。(展开)
非常热血,读完之后热血沸腾,非常期待第二局,超想看后续
太过激情了,没看下去,倒是理解为何同为德意志人,德奥分开了,德地区新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而奥天主教,同时奥皇室又统治匈等地区,
> 更多书评 3篇
订阅关于十九世纪德国史(第一卷)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