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修订版)》,本书2001年由我社出版。本书主旨是研究梁氏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完成的。全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内涵都讨论到了。例如“新民说”是怎样来的,自由、权利与国家的关系如何,从革命到立宪的由来,儒家思想、佛学思想、文学传记思想等,均一一论列。以新发现的资料充实他们的议论和解释,发前人所未发,见解新颖而甚平实。
有诠释过度之嫌。
补标。桑兵老师的序言高屋建瓴,起调高亢,真可总揽书中各文。狭间直树对东亚文明论来龙去脉的钩沉令人眼前一亮,许多观点和材料也能从黄克武、黄兴涛、方维规老师对“文明”的讨论中听到回响;土屋英雄对梁启超心中“权利-自由”的复杂关系辨析细致,但理论大于事实,似乎把梁启超想象成了纯粹学人,在哲学辨析层面,有用力过猛之嫌;山田敬三的《新中国未来记》研究已是相关领域经典文献,不表,倒是斋藤希史结合日本文学近代化...补标。桑兵老师的序言高屋建瓴,起调高亢,真可总揽书中各文。狭间直树对东亚文明论来龙去脉的钩沉令人眼前一亮,许多观点和材料也能从黄克武、黄兴涛、方维规老师对“文明”的讨论中听到回响;土屋英雄对梁启超心中“权利-自由”的复杂关系辨析细致,但理论大于事实,似乎把梁启超想象成了纯粹学人,在哲学辨析层面,有用力过猛之嫌;山田敬三的《新中国未来记》研究已是相关领域经典文献,不表,倒是斋藤希史结合日本文学近代化过程考察梁启超文学观的雅俗互动,颇有启示。(展开)
讀起來挺乏味的 😪
因研究需要,只能择其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目仔细品味。不得不说,京都学派展现了何谓学派以及学术团队协作。我个人认为,其间最好的成果,当属狭间直树以及斋藤希史两人的文章,值得反复揣摩(当然也有井波陵一这种东引引、西摘摘的摸鱼之流)。有一些前理解结构的问题,并不是学习了日语就能解决的。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所关注到的文本、所经历的事件,日本学者不仅更为熟悉,而且身在其中也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文献。中日之间的文明互鉴,...因研究需要,只能择其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目仔细品味。不得不说,京都学派展现了何谓学派以及学术团队协作。我个人认为,其间最好的成果,当属狭间直树以及斋藤希史两人的文章,值得反复揣摩(当然也有井波陵一这种东引引、西摘摘的摸鱼之流)。有一些前理解结构的问题,并不是学习了日语就能解决的。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所关注到的文本、所经历的事件,日本学者不仅更为熟悉,而且身在其中也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文献。中日之间的文明互鉴,没有日本一方的存在及其书写,绝不会是完整的。希望中日双方继续加强学术交流,能够给中国学界带来更多的异国视角与启示。(展开)
见摘记。
> 更多书评 3篇
你们社是不是该考虑再版了啊? | 来自行吾 | 2019-06-24 00:01:28 |
订阅关于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