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前暴论时间】上回说到,
>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这玩意只是一个krr轻百啊。
> 常见的感悟句,“I still want to .... But now... it's not just for me.”
这片子一上来搞的叙事节奏、方式让人感觉到某种异质性,给人一种这片子能超越一般社交式成长系套路的错觉。这时候一想到有原作放在那里,就感觉如果这是个原创片会不会更好,制作组可以玩的更大很多。
嘛那对一部成长系的动画来说什么样的期待是合理的呢?首先我想批判一个观点,
> 萌豚是作品围绕男性喜好,里面的女性没有自我,都是媚男制片人的类型。
这就涉及到一个“角色”和“人”的问题。排除掉那些只需要纯角色不需要什么人成分的搞笑动画,基本上想认真表达某个主题的作者都会多少塞人成分进角色。很明显几乎没有作者能把角色的各个方面都写出真人的厚度,那只能按照主题/想表达的东西的需要挑一些角度去塑造角色的“人”性。
回到成长系,那成长系的主题大致有个主要的就是要社交,要fight对吧。然后作者当然还可以塞别的主题,比如山田凉这个角色只为了成长系可以没必要写成这样。这个“别的主题”可不是不重要,相反,通过这些“别的主题”去塑造角色的更多方面,是可以提高观众眼中角色真实性的,从而让成长的主轴更有说服力,以及显得更具体可操作。那我们对于成长系的期待,也是可以着眼于这方面。
再回到开头,这片子为什么给人一种异质性的感觉。除了极其精巧的剪裁几乎消灭了尴尬时间以及新颖的画面语言有一种“头一次用药,药效会很猛(用久了就不行)”的效应,你注意到片子里塞了大量的小动作小细节,这种画面的“动作描写”其实也是写人的一部分,你不套模板、根据性格去设计每一个动作,那真实性就自然上来了。按照我们之前的逻辑,这当然是给主题加分的。
半夜在手机上写的,文本框就三行,原谅我懒得理顺语段结构。
--------------------------------------------
什么战斗番(
多少有点掉san
还真有含90只蛤蜊鸟氨酸的汤吗,
六个核桃江中猴姑这就是成年人吗(
"Kids, try this at home!"
"绝对的虚无感"

小细节:手机屏是碎的
peace of mind
街头表演多少有点休克疗法

这集发展挺短的啊。
vocab: menacing, hangover, clam, ornithine, wring,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ya (/you), on the count of three, booze, pawn, wings and soar, pension, fidget, craving, ring true, impromptu, ad-lib, drown away my cares (/sorrows)
--------------------------------------------
【首陀罗锐评时间】上回说到,
> 这片子整活这么新世代,虽然是PGC,但不知你有没有种在看B站UGC视频的感觉。
在本集呢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很多“造梗”的画法。然而本集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什么年金问题乡村人口那个地方有人指出是玩的网络meme。虽然这片子各种戏仿早已经玩得很溜,场外运营也是非常能发癫,这里的主动用梗则进一步凸显了这片子的新生代特质,与智能手机都不用、刻意营造一个“纯净”旧时代的片子不同,这片子是不装了咱就是网络冲浪大手!当然了这个肯定也要有实力支撑,但我很怀疑一部即使没这么有实力的片子如果在这方面也开始“新”起来,很可能也有那么五成效果。(想想那些把现实事件/网络新梗跟动画扯上关系的网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