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知道是斜线堂有纪的作品,与恋入膏肓般悲伤而又深沉的共犯文学。当一个天才不再是天才,却又被迫接受自己曾经的才能带来的成果所造成的影响,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作品并不长,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压抑、沉闷、嫉妒,以及那份沉重的爱,或者说爱那样的不可名状之物,仍然沉醉其中,为之深深着迷。
小心翼翼的试探,擅自期待又擅自失望,对幕居梓来说最大的不幸或许不是她的神只是一个凡人,而是她和她的神实在太近,近到太容易祛魅了。不过她心里的幻想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后才崩塌,最后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把他们分开,这对她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不过我只觉得学长好可怜。。。
本书真正优秀的地方在于剧情与人物的塑造,剧情看似没有特别之处,但若再仔细思考却能发现非常多的细节与隐含的情节。到现在都忘不了他们手中融化的冰淇淋。
「他试图以幕居梓的小说,压抑被呼啸而过的列车碾个粉身碎骨的恐惧」信仰是脆弱又也许不特别的东西,如果失去希望的少女不以特别的方式邂逅神明...但说不定这本就是渐失希望和渗入绝望的故事区别。重要的是,结局是否以“期待”写下本站的路标。 日记般的细腻记录和异常的二人互动,冷漠带来冷冽,而唯一的温暖在于结局的人物选择。 故事也许会如小说家那般期待的在最完美的时刻结束,而现实在让人失望的部分从不让人失望。所以我想,一个欣赏“静止”的审美家,何以对抗现实的“非静止”呢?我还在寻找答案。
互相救贖又互相傷害,有些是無意而行,有些則是算計之中的。 // 結尾寫了一個開放的結局,但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悲傷而壯烈的故事。 // 原以為開頭與母親的相處可以成為伏筆,但是這個設定被拋棄了,比較可惜一些。
「小说是能够拯救他人的东西」这种愚蠢的可能性, 梓对此深信不疑,将幻想束之高阁,不断倒错试探,而被保留下来的只有被搭建起来的舞台。作家与读者,神明与凡人,神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人,可能从一开始宿命般的相遇就开始了,被爱那般去爱,去爱那般被爱,不断伤害,不断宽恕。而当站在月台边缘,列车的轰鸣声响起,当下涌现出的感情,既非信仰亦非执着的感情,是否是最简单的从一开始就被自己搞错了的感情。/只能这样,在最近的地方,在最远的地方,直到杀了我最心爱的小说家为止。
总之是个非常美丽,非常揪心的故事。交错而相爱,却因误解与偏执而互相伤害。憧憬而期望,却未曾真正走入对方的世界。直到杀死最心爱的人,方才涌现出『既非信仰亦非执着的第三种感情』,我觉得真的蛮可悲的。
少女眼中倒映出的不是天才作家遥川,而是自己为自己塑造出的神明。遥川不是热罗姆,梓也不会是阿莉莎,燃尽的天才作家无法成为神明,被束缚的信者也谈不上虔诚,他们没能穿过窄门,甚至从始至终都没有踏入芸芸众生的世界。尽管本纳十字架被狂暴泥泞的感情融化成了金块,但炽热的爱并非虚假,再次坐上缆车的两人之间的距离令人绝望,却宛若本能般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列车的鸣笛声就是为这场终幕所献出的魔性奏鸣曲。ps:还是更喜欢斜线堂老师最开始想写的标题《神的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