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佬,能不能告诉我这片有没有捡回来的价值 | 凉宫哈尔滨的忧郁 | 56 replies | 2018-8-5 |
转个设定年表 | A.one | 2 replies | 2018-3-3 |
[转载]長谷敏司Twitter直播解说翻译 | 青夢 | 13 replies | 2018-3-22 |
[转载]BEATLESS 部分设定 | 青夢 | 1 replies | 2018-3-22 |
  | 更多讨论 » |
原作小说作为十几年前发售的作品,当时对ai伦理的思考在deepseek,ChatGPT等ai技术爆发的今天,我感觉作品内核还是比较深刻的。但碍于动画小杯的叙事节奏和制作(实在是烂到劝退的那种,导致大众评价和讨论热度非常低。如果你要看这部作品就要完全放弃对动画制作的期待,着重在动画中对关于ai与人性、社会结构和技术文明等命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它或将提供一场你对未来ai发展的深刻思辨。
制作不行,前期节奏拖沓,但关于ai的世界观十分有趣,尤其是结合当下ai快速发展的势头,仿佛蕾西亚这样的超a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也更需要思考人类和ai的关系。相比其他写ai的作品,都是在写披着ai皮的人的故事,本作却实实切切的在写ai的故事
补番,7.5,有被低估的嫌疑。评价这部番非常容易落到前提性问题上,也即是否讨论和讨论是否成功。这部番我是跟可塑性记忆一起补的,所以反过来讲这部就像是设定更完整的可塑性记忆:关于科技的讨论落实到了人心上。你要说男主糯,他确实是最无力也是最纯的人,同时他也是完成“心”这一概念的最后一步。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心”和“爱”及其概念就是代表。当AI跨过恐怖谷效应时,能否将其作为人来看待?“爱”的概念能否优先于“心”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该由谁跨出那一步?于是有了这个boy meets girl的故事。最纯粹的人被最接近人的“工具”当成工具用于填充“工具”里只有最纯粹的人才有的部分。这一下就明朗了不少。作品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输出,而是引发人去做思考。
并非说孩童没有资格参与到种群命运的讨论之中,而是两个种群不断强调的社会关系不应沦为孩童性萌芽的传声筒。在这部以『各自渴望的未来世界』推动的作品里,正如長谷敏司对于人类社会的批评只是幌子一样,主角远藤新人显然也无法说清自己对于人类未来的设计愿景。如果不计数有机体与硅基介质间的龃龉能以一句我相信来消弭,那么这句话的重量恰恰并非过于沉重,而是过于轻贱。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当超越人类理解之物进入人类社会时,它们会如何思考又会如何行动,我很好奇。”作为观众我可以不去面对作品未来感设计压倒性不足的问题,却无法对AI与人类别无二致的行为逻辑视而不见。这使得对于技术奇点(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的经典讨论形同套皮VTuber,揭开那层数码介质的伪装,底下依然是人。本质上是男孩遇上女孩的传统轻改,原本看看谈情说爱也未尝不可。只是这五集总集篇都掰不回来的制作,屌社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