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保罗确实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父亲,而由他引申出来的伦理、家庭、乃至生死和记忆问题贯穿了整部作品。读到一半觉得鲁迪和洛琪希的感情处理方面有些问题,献身一段来得是如此急迫而显得有些说服力不足、乃至有点破坏了整体宏大悲伤的叙事节奏,如文中所述“将(更为迫切需去直面的)问题与创伤暂时放置在了一边”。但读至末尾鲁迪独自喝酒、朝坟墓里的父亲诉说着自己的成长与彻底的遗憾,只觉得洛琪希的献身是如此伟大——因其将角色推入了更为彻底的道德困境,封死了角色们“回避问题”的退路而进一步去接受良知、道德上的考量与审判——「在墓碑前」升华了此前的行文,让我意识到了死亡、亲情与时间的一去不回,以及那再也无法回到童年过去、无法握住“保罗如果活着”的幸福未来的,那令人窒息的可能性与遗憾——彻头彻尾的悲剧与残缺之美。作为读者见证至最后没有遗憾,空余刻骨铭心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