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时代流变的提及与铺设还是显得有些许笨拙,不过或许某种意义上这也倒正好合乎彼时其人吧,置身浪潮里,如堕云雾间,无论清楚或模糊的视野,也只能蔽于雪下
怪不得本书拿的是直木奖,时代要素远远大于推理要素,几个谜题和解答都很没存在感。对贵族生活和少女心思的描摹细致,文笔淡雅。结尾以二二六事变戛然而止,一切莺歌燕舞在国家机器的轰鸣前进中都不复存在。
动荡时代的疾速感与缓慢日常的留恋感不断交织,“雪”、“三宝鸟”“影子”“分身”意象在文中此起彼伏,直至在最后那个电话那里爆发。确实是“恰到好处”,读来确实让人十分感叹。别姬小姐与英子的对话那里,联想到日本后面面对的处境也是很什么,认为别姬小姐什么都做的好的原因是对自身没有信心,感觉是别姬小姐希望英子对自己更有信心,特别是在前面所提到当时那个时代若隐若现的动荡感吧。
个人评价:《鹭与雪》将别姬小姐系列推向了巅峰,让本系列从日常推理短篇小说升华为了优秀的时代小说。子爵的悲剧,象征着日帝时代大正民主的涟漪彻底消散,河对岸的人太多,他们或有自觉或无自觉,但他们所处的繁华盛景终归在狂人们带来的红莲业火中回归虚无。昭和11年2月26日,英子小姐与上尉那场通话,在漫天的大雪中少女初诞的爱恋悄然走向终结,随即是整个国家走向深渊—时代小说的物哀之美跃然纸上。
人啊,就像时间的齿轮在转动一样,走着他的每一步路。看到最后的日期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些缜怪作者为何留下这样一个日期。上网搜索后急忙去找后传,发现原来这是系列的最后一部。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冰冷的雨,我的房间灯光昏黄,耳边只余下雨滴敲打窗户的空虚回音。少女的爱恋和历史的脚步竟同时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迎来了绝响。那是昭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的事情。
推理故事再有趣也敌不过我对剧中人物的关心了。在少女日常中掰着手指计算她们离那段动荡的年代还有几日安稳,终于在最后迎来胜久邀请别宫的对谈。那时才意识到二卷里胜久先生的行动并非冒犯无礼,而是相当委婉却认真地在对异见人士进行试探和发问。好在即使他们坚持于河流的两边,也最终达成了对未来的隐晦共识。想到铜原中将对于道子小姐婚事的考量,现在来看颇有两头下注的意味。终幕少女的初恋戛然止于兵变,唯有空对大雪叹息。
名为日常推理,但这三篇更像单纯的时代剧、历史小说。可是所谓的时代感……要不是最后冒出个二二六我都感受不出这是昭和,整个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就最后想起来渲染了下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大概日本战前社会环境空前紧张是假的咯。建议把时间设定成大正年代会比较没有违和感。
小说评价:结尾一笔入魂,由日常推理短篇集直接升华为一本优秀至极的时代小说。英子小姐和别姬小姐将互相搀扶着迈入那令人捉摸不清也无法预料的新时代。她身边的人也终将逐个离去。在时代的洪流下,一介纤细的生命何尝不是一叶浮萍呢?
补。神啊,直木奖实至名归,《鹭与雪》是本系列的巅峰更是绝响。刚读完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我去查了最后那个日期的意义,顿时感觉身体被历史之钟狠狠一锤——少女平淡的叙述里竟回荡着如此悲伤震撼的余音。最后全部留白的几页真是绝妙,年少的心思,他们的命运,一切将沉默在这纷纷扬扬的骚乱之雪里了。
贝琪小姐最后一部,大雪会埋葬一切旧时代的繁华和宁静。眼前就是末路,却恰好在此留白,人物的命运和未来已经不言而喻。从手法上来说,是可以作为时代小说作家典范的。
第一个故事有点不喜,姿态略显高。中间的狮子蛮日常的。最后一篇鹭与雪实在是让人惊艳。将时代的洪流写在温柔的女子宛如流水的日常中,美的确实如诗一般,最后汇聚到时代变革的那一瞬间留白,往后是可见的即将坠入的深渊。漫天的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