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流行音乐结构的要素前奏/イントロ/intro歌曲的第一个部分,一般为纯器乐。当然也有省略前奏直接进入主歌或者副歌的情况。其功能主要为呈现音乐整体的基调,引入主歌。
前奏的写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较为简单的是直接复用之后主歌副歌等部分的旋律和节奏,另一种则是不重复使用要素。前者有一种作者有意强调重点的味道,而后者则能让听者进入后面的乐段保持新鲜感,难以预料音乐的发展。
e.g. 《Hotel California》(录音室版)00:00-00:52共十六小节。加州旅馆的尾奏solo可以称为经典,其实前奏也颇有设计。前八小节吉他+贝斯,给出贯穿整个乐曲的旋律与和弦模式,立即让人浸润在一种荒芜之中;后八小节另一把吉他再叠了一层长线条旋律,可以看作之前旋律的概括。这两层吉他节奏疏密产生的交错,以及穿插其中隐隐的镲音,彰显出前奏丰富的层次感。最后一小节以八分鼓点,引出主歌。
主歌/Aメロ/Verse音乐上,主歌被称作“对音乐主音的延长”,即通常使用与主音强相关的和弦,比如C大调的三级和弦Em,它和主和弦C共用了E和G,所以可以称作强相关。
歌词上,与副歌相比,主歌的叙事性更强。也就是说,通常主歌会描写作者想表达的故事或场景细节。
e.g. 《Hotel California》-Eagles(录音室版)00:52-01:44共十六小节。主歌非常规整,一句歌词对一小节,起笔于一个荒凉的环境“dark desert highway”、“cool wind”,描述了漂泊无依的主人公在一种迷幻状态下入住旅馆的过程,是主歌歌词中典型的叙事性歌词。
导歌(预副歌)/Bメロ/Pre-chorus一个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要素。一个原因是很多流行乐不经过导歌过渡直接进入副歌,另一个原因是导歌通常较短,而且过渡的自然让人难以察觉。
导歌通常使用一些中间性的元素完成主歌到副歌的过渡,比如使用过渡性和弦,如C大调下的下属和弦F。这被称作“和声探索”,经过“探索”到达副歌。如果主歌副歌使用相同的和声结构,导歌会做出一些改变引起听者的注意。
有人会将Bメロ解释为Bridge,而Bridge现在通常用于描述进入最后副歌前的过渡段落,这里对应为Pre-chorus更适合。
e.g. 《反方向的钟》-周杰伦 01:09-01:28共八小节。这首的导歌很典型,原因在于主歌是三个固定和弦循环,旋律和节奏也是很简短的固定模式,而进入导歌立即被打破(如未出现过的减和弦),对比很明显,有一种强烈的忧郁气息。
副歌/サビ/Chorus(refrain)音乐上,旋律和和声与之前的部分形成对比来突出。副歌的三个特点为:高音、长音、重复。这三点均是为加深听者印象服务的。
歌词上,与主歌相比,副歌通常不会写过于复杂的歌词,抒情性更强。从表达主题、加深印象的功能性上来说,副歌要做到去繁从简,越是朗朗上口越便于传唱。这一点也与副歌音乐性上的特点相符:长音和重复均需要简短的歌词。
关于サビ的语源:一说源于寂(さび),指謡曲和語りもの中的强而粗重的低音;另一说源于ワサビ(芥末),指给人带来强烈的刺激。
关于为什么副歌比主歌重要却叫“副“歌,可以参考
该视频e.g. 《Hotel California》-Eagles(录音室版)01:44-02:10共八小节。”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可以称作全曲的中心句,简单而重复出现(第一句仅仅用了三个音),这也给听众更多的机会去体会歌词中表达的情感。而“bring your alibis”末尾的长音,同样符合副歌长音的特征。
桥段/大サビ(Cメロ)/Bridge一言概之,桥段是歌曲“起承转合”的“转”,也被称作“middle 8”。也就是连接第二遍副歌到最后一遍副歌的段落(一般包含演唱)。这个段落通常是歌曲中完全没有提及的段落,就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打破主歌-副歌的AB重复模式,减轻审美疲劳。而也起到了提醒作用,每当听众听到桥段就不由自主开始期待最后副歌的爆发。
“middle 8”这个说法源于一般意义上最早的流行音乐“叮砰巷音乐”的三十二小节AABA结构。在当时的术语体系中,AABA这种形式就被称作副歌,而非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该结构中各部分八小节,B的部分起到过渡作用而被称作”middle 8”,也就是后来的桥段。因为这一段明显的对比效果,日语中将桥段和副歌联系在一起:它被称作“大副歌”。
有朋友提出了自己关于桥段的理解,也让笔者怀疑桥段是否可以是纯器乐,于是笔者又进行了确定。英文wiki指出:“
‘middle eight’ (a common type of bridge) refers to a section of a song with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melody andlyrics……”,而在
一位日本作曲家的教学视频中,也明确区分了间奏和桥段且给出的例子无一不含有人声旋律。这表明,
桥段必须含有人声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作曲家认为Bridge这个词对应的是Bメロ(导歌),而大サビ应该称作Dメロ而非Cメロ。前者笔者不赞同,原因是已经有更精确的词语对应(Pre-Chorus)。后者则因为有一种说法是将サビ(副歌)称作Cメロ,大サビ就只能用Dメロ了。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接受这种说法,但仍然推荐使用不易混淆的大サビ。
e.g. 《群青》- YOASOBI 2:09-2:36共十五小节。对于桥段来说算是比较复杂的一个例子,这个桥段还可以再分成两段,前八小节一个崭新的以三连音主导的强调“自我疑问”主题,以及后七小节旋律上行的过渡段。
间奏/間奏/Interlude间奏泛指在其他任意两个含人声的要素之间,纯器乐的过渡性段落,如副歌和下一段主歌之间。间奏一般会在音乐结构的说明中省略(因为一般流行音乐的结构主要围绕声乐)。
尾奏(后奏)/アウトロ/outro与前奏相对的尾奏,提示听众歌曲的结束。通常使用渐弱、渐慢、和声终止式等等表现结束。
即兴/フェイク(アドリブ)/Ad lib即在音乐的首端/间奏/尾端等位置出现,歌手根据原旋律与节奏,即兴地以“啊、嗯、啦”等音节进行哼唱的部分。
フェイク和アドリブ的差异在于,前者只是在原旋律基础上进行些许变化,后者更为自由。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似乎并无太大区别。
关于フェイク(fake):完全脱离了“伪造”的原意。推测应该是“仿制”的意思,也就是フェイク的即兴是一种歌手对原旋律的“仿制”。
e.g. 一个冷门例子(私货):暗に落ちる涙-カヒーナ 4:20-4:35
日语中其他结构要素术语:~ダッシュメロ:即~’。指同一旋律但歌词不同的部分,如Aメロ对应Aダッシュメロ(即A和A’)。一般来说歌曲的第一个Aメロ会接一段旋律一致但歌词变化的一段,这一段就是Aダッシュメロ。当然B段也可能会有对应的B’段。
由サビ细分的一系列术语:頭サビ(サビ始まり):如果歌曲一开始便进入副歌,这一段副歌称作前置副歌。这在流行音乐中非常常见,但似乎只有日语里有准确描述这个部分的词。
e.g. 未来への咆哮-JAM Project 00:07-00:25
私货:《refrain moon》-AiRI 00:00-00:20
大サビ:即前面已经提到的桥段。
落ちサビ:很多歌曲中副歌最后会重复两遍,第一遍降低伴奏音量(或者只留下个别声部),歌手以较为轻柔的方式演绎的副歌,称作落ちサビ,。
e.g. 瑠璃の鳥-霜月はるか 3:42-4:03
私货:《君に花》-Ceui 04:32-04:47
ラスサビ: lastサビ,指最后一遍副歌,歌曲最高潮,通常会展现一些变化来提示听众。
e.g. 《深愛》-水樹奈々 4:13-4:56 (注意 “情熱よりアツイ体温で溶かして”这句与第一遍副歌的不同)
英语中其他结构要素Post-chorus这个词中日并无对应,大致是“附副歌”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部分在副歌之后,主歌之前,是与副歌有相似性的段落,“附属”在副歌后。比如有相同的和弦进行、以合唱形式表现的相同的旋律等。附副歌通常给人散发副歌余热的感觉,是一种对副歌的回味。
e.g. 碰巧wiki给出的例子有两个听过:
《Chandelier》-Sia 1:17-1:40 不同的旋律,相同的和弦进行(这首mv当年被国内部分粉丝戏称为“找遥控器”,“放在新德里”的空耳至今印象深刻)
《Shape of You》- Ed Sheeran 1:10-1:30 "Oh—I—oh—I—oh—I—oh—I / I'm in love with your body"
非结构要素的其他术语:记忆点(流行句)/フック/Hook:hook原意为钩子,它并非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歌曲中让人印象深刻、最“钩人”的部分,也就是最“洗脑”的部分。所以说hook并不一定就在副歌当中,它可以是其他任何要素的一个段落。不过如果记忆点不在副歌中,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副歌写得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