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大厦,是建立在公理上面的。公理本身不可证明或者证伪,所以一旦公理被质疑,只有招牌的另立(比如非欧几何),而没有大厦的倾覆。
那么哲学呢?为什么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些事物有方法去验证吗?不,我不知道。但是就我的直觉而言,这些高深的问题是有解答的。然而有一张图说像那些朴素的人那样认知事物的愚不可及。为什么?这张图片并没有给我以回答,我找人请教,看到的却是一些令我不明所以的文字。

这些思想的来源是什么?是高中教科书《哲学与文化》教授给我们的哲学观念?然而那些都被人批判过了。是出于学校对我的思想钳制?就像PUA那样。思前想后,我的社会学、我的政治经济学、我的哲学观念其实永远是跟在别人后面。只不过最开始来自于混杂不明的周遭,而后来却有了自我的选择罢了。我也一度相信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然而这样的指导下,我回答那些高深的问题也只能如同维基百科、萌娘百科一样故作中立:大部分人认为……,有些人士认为……或者安那其主义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至于我是怎么想的?我怎么知道?我的脑沟脑回是平滑的。想起几年前看过的《冰菓》,福部里志是如何同折木奉太郎描述自己的呢?他在第一回称自己为“数据库”的时候虽然笑着,但我明白,这是他用富于伪装性的表情掩盖了内心的落寞。他是多么羡慕折木的能力呵,到头来还是无能为力。他只能回避恋情,他只能陷入沉默,无边无际又无穷无尽的沉默。但这部动画到了后来我也不能怎么明白地理解了,因为弹幕的争论。老实说,我最害怕见到这番景象,因为每次见到都不免要经历内心的葛蔓纠缠,要面对我最最生疏却又最最需要了解的意识形态。
于是只能退回那种对权威的盲从。然而我仍然没有好日子过。上学的时候昏昏沉沉,为了“更快、更高、更强”读书、刷题,课后座位一刻不离做作业,跟同学也一言不发,自然是不可能“更团结”了。我是在自我感动吗?那我到底要怎么样呢?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合适的呢?老实说,我只能接受那些口口声声“到你长大了就知道什么是对的”这些人的建议,然而我终于不知道,而且更远的将来怕也不可能知道。暑假也许是解放了,然而却不知道生活的方向。我的前路究竟何在呢?生活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也许我儿时能够理解那种没有意义的生活吧,然而长至今日的我却自作主张地为“空虚无聊”的我的童年而悲哀,虽然可能的确空虚无聊。总之现在的我的确不能理解了,我只希望一种外力去赋予我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的荣光,大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听到“时刻准备着,为康米主义而奋斗”的时候会热泪盈眶。因为在我心中,康米主义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是另一个人的自由的条件”,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是跑步机上永远后退的履带,是西西弗斯不断往上推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