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ay 说: 同感。动机上P方面是比较好理解的,从刚接手的激动到见到偶像们后的惊讶(惊讶这块感觉镜头也少了点)最后是下定决心做好制作人,但爱丽丝的动机表现得是有点模糊的,如果说是终于从一味练习走向了正式的偶像工作,...
在塑造米内P的部分,P出场前有一段精心设计的递进,第三艺能科装修那场,从社长的电话开始,三个等级分明的人一路甩锅到科长,科长打电话坑米内P接锅,从意图上,我猜测这里是想要做“大人物 - 对偶像不感兴趣,没有认清 / 米内P - 对偶像充满热情”这样的对比。这样的桥段确实让故事具有了很强的现实质感(整个第一集特别是A PART一直在刻意寻找这样的质感,为了和最后的舞台感和梦幻感产生反差),但这个设计实际上伤害了这段关键的戏剧意图。
可以想象一个更俗套一点的桥段,打个比方,不是大人物层层甩锅下来,而是P之间甩锅呢?比如科长找了三个某P甲,P甲嫌弃孩子不好管,P乙说自己和现在的爱豆配合很好,P丙说拿不准现在童星的流行趋势很难做,大家都很为难的时候米内P什么都没想出来接过;;或者科长要甩锅给米内P,但这件事现实层面对米内P来说并不算一个完全的升迁,比如要从本社降板到分社,比如虽然成为了P,但新事业部可能工作强度更大还要降薪(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没有别的P愿意做)。
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主要是想要强调之前评论里说过的,这样对现实等级的描写实际上掩盖了戏剧意图上想要展现的米内P的热情。也就是米内接过P工作的桥段,比起在表达“我比你们更爱偶像!!”,更像是在说“我这个底层社畜终于有向上爬的机会了!!”(另外提一下,米内P刚出场是一个远景在给人鞠躬,在整集的逻辑需求下,这样的表演其实也有点南辕北辙,在这种对比思路下,需要表达的是别人都不想干,但米内P想干,而不是别人都觉得是大锅,只有苦逼底层社畜当个宝)。
相比浪漫的逻辑,观众更容易接受现实主义的逻辑,米内P对偶像的热情可以与其他人的对比展现,但社会等级相关的描写是多余的,并不需要非得“大人物 - 米内P”这样的对比,这样的任务其实交由看起来未来还有戏份的科长一个人我觉得也完全可以完成。像这样明明设计的更多却反而伤害了故事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我认为就是剧本-分镜阶段的时候,对戏剧意图的梳理不够清晰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