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LW »日志
简单探讨一下海市蜃楼之馆的宗教背景


2025-3-28 14:23 /
前不久一期视频的稿子,顺便往bgm上放一下吧
————————
海馆的宗教要素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也即是莫尔迦娜与米歇尔。本视频会先论证两者身上的宗教要素,然后论证一些地理位置所蕴含的宗教含义,并在最后总结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宗教要素的。按照顺序,我们先从莫尔迦娜开始。

直接点出结论:莫尔迦娜的人物形象是基于耶稣的二创。最直观的外表上来看,莫尔迦娜常披的粗麻布衣就是圣经中耶稣典型的形象。事实上,莫尔迦娜的人生经历解构了圣经中耶稣的一生。 或者说,缥以一个更加现实的角度把耶稣的事迹给缝合到了莫尔迦娜身上。

要论证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先稍微谈一下耶稣本身在福音中的形象。同为名义上的圣灵受孕降世,伴随着异像所生,莫尔迦娜的故事从出生起就与圣子密不可分。此后,莫尔迦娜展现出了其所拥有的圣血治愈疾病的能力,这也与圣经里耶稣所拥有的能力向吻合 对此,笔者认为这个设定的主要意义是为了凸显剧情冲突,毕竟圣子施予救赎并不依赖于血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领地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在利未記中写道 “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們都不可吃,因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他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 唯有耶稣的血可以洗净世人的罪孽,有着超越血液不净戒律的力量。玩完了本作的我们知道,莫尔迦娜并非真正的拥有神力。正因如此,喝下血液的罪人们最后集体病死是一个极具宗教意味的印象。

此外,耶稣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必然不被世人所理解与支持的,尽管他所做的唯有善事。在圣经中,耶稣要面对的是世人的不解与恐惧。马可福音记载道,在加大拉帮助了众人驱鬼之后,“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这也并非唯一一处他人恐惧耶稣的记载。在海馆中,这一要素则体现在了莫尔迦娜的母亲身上。深知自己所撒下的弥天大谎,母亲愈发畏惧莫尔迦娜所展现出了神力,因此,她为了钱财而出卖了自己的女儿,正如犹大所做的一般。另一位对莫尔迦娜展现出恐惧的是梅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愈发的害怕莫尔迦娜所展现的蛊惑力,并因此而远离了她。

谈到福音,就不得不提福音里绕不开的核心事件:耶稣之死。耶稣在死前经历了两次背叛。其一是众所周知的,犹大为了三十块银子而出卖了耶稣。我们在此前论述过,此举暗合莫尔迦娜童年时期被母亲所出卖。另一个背叛则是圣彼得三次否认认识耶稣的故事。此举常被认为是彼得害怕被捕和受害,同时也败给了撒旦的诱惑,输给了自己的懦弱。说起懦弱,想必各位海馆批脑子里已经蹦出一张脸了。没错,梅尔的背叛无疑是和彼得的故事对应的。两者都因懦弱而选择屈服于强权之下,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做出了愧对自己良心的选择。而莫尔迦娜的死亡也是同理。两者都是死于不公的对待,而都是在一种被约束的状态离世的。一直到此为止,我们都可以认为莫尔迦娜是走在圣子的道路上的。关键的分歧点在于两者的结局,缥添加了自己对耶稣这个形象的推测,并否定的牺牲所带来的拯救。所以莫尔迦娜在离世前选择了诅咒这个世界,正因这个世界从未善待过她。相对的,耶稣则已自己的死来赦免世人的罪,将自己化做了神性化的符号与象征。

最后,不得不谈的则是耶稣的复活。 加拉太书写到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信徒的旧生命在十字架上与耶稣同死,新的生命因基督而活。正因他代替了罪人而死并复活,所以人才能战胜死亡,在天堂得到永生。但是莫尔迦娜拒绝了苏生,拒绝了赋予迫害她的罪人们新生命。她作为魔女永远的诅咒了人们。因此,福音得不到完整,而她的诅咒将罪人们的灵魂给永远困在了炼狱(馆)里。梅尔,幸正与雅各布将在现世与炼狱中轮回,直到赎清罪孽才可抵达天堂。

还有更多的没那么重要的相似之处我们没提到,在此处就做一个短暂的总结。 两者都远离家乡,两者都具备人性与神性的两面性,两者都对他人象征着希望,两者都被周围人视作宗教领袖,两者都很贫穷,两者都尤为单纯。

那这是否就意味着莫尔迦娜在海馆的故事里等价于耶稣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我们此前谈论的均为两者的相似性,但两者终究是有着核心的区别的。并非是性别这种直观的差异 (事实上,对耶稣的形象二创一般并不局限于性别),而是两者原动力上的不同。更直接的说,莫尔迦娜赋予救赎的原动力是来源于自己圣女的身份。回想一下莫尔迦娜施予救赎的起点,不正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圣女身份的正当性么?此后,莫尔迦娜所施加的救赎也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自己圣女身份的影响。从普世意义上的论迹不论心上来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你从宗教角度,尤其是天主教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信仰是需要建立在真理之上的。注意了,这并不是说莫尔迦娜的信仰不虔诚,而是说她的信仰更多的被外界的环境所驱动,而并非完全来自自己的内在。这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当外界环境变更的时候,信仰的基石会遭到动摇。这一点在白发少女最后的自白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的。所以你会发现,无论是在妓院还是在湖边小屋,莫尔迦娜都逐渐抗拒起了圣女的身份与救赎的必要性。正因她是以人之身行神之事,她最终未能赦免众生的罪孽,抗拒了圣女的职责而做出了反向的选择。

综上所述,莫尔迦娜与4大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基本为一体。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结尾。后者作为一个神性化的符号,代表着基督徒胜过死亡的信仰,而前者则是以诅咒取代宽恕。所以我们可以说,莫尔迦娜是把圣子的外在经历杂糅而成的产物。那么,既然有了耶稣的外在,我们有没有内在呢?
——————————————
那接下来就聊一聊我们的米门教主,海馆的男主角,米歇尔吧。 米歇尔的神圣性在游戏里也是明确点明的,即是说,拥有着与大天使米迦勒同名的人。关于天使无性别的论调也是对这一点的另一佐证。我们可以止步于此,但这样就稍显浅显了 (绝对不是因为米迦勒在圣经里的内容实在太少了不方便我瞎扯淡)。接下来我要论证,米歇尔所代表的也是耶稣。或者说,是耶稣拯救世人的内在。

米迦勒就是耶稣的理论也并非是新奇的东西。实际上,某些边缘派系就秉持着这种观点。我们视频的核心毕竟是海馆而不是天主教小课堂,所以具体的论证过程我们就略过了,诸位只要知道有这么个观点存在就行。此外,这套理论是并不被主流教会所承认的,并且认同这个理论的那批人的评价。。。也不是很好评。所以千万别把这个当作实际的基督教理论。那为什么我会认为缥在本作中秉持着这一观点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米歇尔的死。回想一下,米歇尔是收到迫害,自愿牺牲。被长矛刺杀并绑在十字架上的,而这近乎完美吻合了耶稣的死法。对圣经稍有了解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耶稣之死是圣经绝对的高潮与核心。所以,但就这一论点就足以媲美前段对于莫尔迦娜的一切论述。

那说完了这双层象征,我们就要探讨一下这些观念是如何在米歇尔的身上的体现的。米迦勒作为大天使,在圣经里的描述其实不多。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被当作一个守护者的形象来描写的。启示录记载着他率领天使大军与巨龙争战,希伯来圣经记载着他将对抗黑暗之子。但在我们今天的论述里,我们会把中心放在米迦勒的另一个职责上:掌管死亡的天使。在此前的论述里我们提到过,海馆的宗教背景是以天主教为背景并混合了东方元素的混合产物,而米迦勒在天主教里则是被视作为带领信徒灵魂升天的指引者。不难发现,这也与米歇尔在剧中所做相契合。在整部作品当中,米歇尔在八门中的所作所为是最为符合米迦勒的职责的。作为世人的守护者,他斩杀了带来诅咒的白发少女,而作为引领灵魂的天使,他又超度了莫尔迦娜的灵魂。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看,被困在馆中的灵魂都是由米歇尔所释放。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将此视作为米迦勒权能的另一体现。

说完了米迦勒的方面,我们再来考察耶稣的一面。我们先要理解一点,在圣经当中,拯救世人是且只是耶稣的职责。而天使们实质上是并不负责拯救世人。他们是作为神的仆人所存在的。 正如约翰福音所记载:“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所以,当我们探讨拯救者的形象的时候,注意力应该要放在圣子的身份上,而并不是米迦勒的身份。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米歇尔这个人物的基底是纯善的。与莫尔迦娜不同,他所施予的救赎是完全出自本心,而无外界要素的。米歇尔的一生多半都是在牺牲与救赎中度过的。从童年的顺从,到青年的放逐,再到临死前的牺牲,米歇尔无论何时都在付出而从未索取过任何东西。甚至直到死亡,他也是选择了自我诅咒,而拒绝惩罚罪孽深重的艾梅与母亲。就像马太福音所记载的:“人子来不是为了受人的服侍,而是为了服侍人,并且献上自己的生命,替许多人做救赎的代价。”在结尾,他也是选择了拯救伤害了吉赛尔千年的莫尔迦娜。这种纯善的,无条件的,甚至是对恶人的救赎是符合了耶稣对世人无条件的爱。虽然对读者来说此举可能会显得圣母,或者难以理解。但是从宗教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暗示了米歇尔身上的超然性与神性。正因如此,他象征着圣子的内核。

为什么我需要再此论证米歇尔象征着耶稣,而不是将目光局限在米迦勒身上呢?这自然是有理由的。此前我们谈到,莫尔迦娜摒弃了自己的圣女身份,放弃了复活而选择诅咒了世人。正因如此,她所给予的救赎是不完整,甚至是有害的。基督徒们并没能战胜死亡抵达天国,而是永困在了炼狱当中。说到这你可能意识到了,米歇尔在灵魂毁灭后的数百年,将灵魂重新评凑起的奇迹恰好补全了耶稣的复生。关于耶稣的苏生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采取其中一种:基督徒通过信仰死而复生。他们从罪中被拯救,获得了新的生命。不难发现,正是伴随着米歇尔的苏生,馆中被折磨的灵魂才得到了解放。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伴随着米歇尔的复苏,馆中众人的罪过才得以赦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莫尔迦娜与米歇尔的故事统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耶稣形象。莫尔迦娜承担了众人的罪,但她没能做到赦免这份罪孽,而这象征着耶稣死前的一生。相对的,米歇尔承担了相同重量的罪过,在死亡后复活,并且选择救赎被困在馆内的所有人。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其认作为耶稣苏生后的故事。所以是最初是米歇尔来到了塔顶,唤醒了莫尔迦娜那沉寂已久的灵魂。正因他们本是一体两面,所以必须由米歇尔来书写完这个故事。
——————————————
最后,我们稍微探讨一下缥在海馆中所体现出总体的宗教观。在有关于海馆的评论当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如下观点:海馆是个宗教游戏。我本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们不难发现,缥对于基督教的一些核心观念实际上是批判的态度。关于海馆中的赎罪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救赎观是基督得胜论,意味着耶稣的死和复活战胜了罪、死亡和撒旦,解放了人类。在此前我们论述过,米歇尔象征着这一部分。虽然缥并未批判这一观念,但相对的,这一观点在海馆中的的重要性远不如后者。接下来我们重点要谈的救赎观则是惩罚性代赎,也就是耶稣代替罪人受神的刑罚,使信徒免受惩罚。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因犯罪而应该接受神的惩罚,但耶稣在十字架上代替人类承受了神的愤怒。缥在故事里多次描写了牺牲,但是这些牺牲往往却伴随着更多的痛苦与折磨。莫尔迦娜把自己的一生牺牲在了圣女的身份上,最后却在瞭望塔上被困死。米歇尔为了家庭关系放逐了自己,最后却被兄长所杀。缥在这些例子中抛出了一个问题:牺牲是否真的有意义?痛苦是否有意义?救赎又是否会伴随着牺牲而来?对于以上的问题,缥在故事中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一点在莫尔迦娜的故事中也体现的尤其明显。一切宗教诞生的意义都在于给世人提供一个终极目标,而主所带来的救赎就是基督教存在的基石。通过消解了牺牲与救赎的两面性,缥就此否定了牺牲的神圣性,空置了人类的终极追求。就此,我们可以认为海馆远不是一个宗教故事。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底层逻辑是反宗教的。如果止步于此,海馆也算一步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在此之上更进了一步。为了补全终极意义的缺失所带来的虚无,缥采取了另一种人文色彩浓郁的要素,也就是爱情。

海猫里有一个概念我非常喜欢,“爱是魔法的第一要素”。通过爱情,吉赛尔找回了自己的记忆。通过爱情,米歇尔取回了自己破碎的灵魂。通过爱情,莫尔迦娜最终又给了雅各布一次机会。通过爱情,所有人才能抵达最终的救赎。这份爱情无关种族,无关年龄,无关身份,是真真正正不染不被外界所污染的纯爱。从另一方面来看,宗教的神圣性则是通过爱这个要素转向了人文主义。基督教所施予的救赎是从上至下的,是由伟大的神子来承担了众生罪孽。相对的,爱情提供的救赎是双向的、平等的。吉赛儿与米歇尔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接纳来相互治愈了两个破损的灵魂。在这个框架下,哪怕是人格化的圣子也能获得来自他人的救赎。通过爱情,人们获得了直面虚无的力量,而通过这些描写,缥就此将人性置于了神性之上。所以我认为尽管宗教在海馆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宗教游戏。爱,才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核心。
Tags:游戏

关联条目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1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