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DUE_SOUTH »日志
《异类的天堂》《西部世界S1》(剧透)


2025-3-5 16:20 /
《异类的天堂》

有这样一则笑话,某人看到一个精神病人挥舞着砍刀朝自己冲过来,那个人一路逃,终于体力不支瘫坐在地上,精神病人走到那个人面前,把刀递过去说,“逮到你了,这次换你来追我w”

看凉川玲老师的漫画,就有种追人游戏的快感(不 ,只是视角放在了追的人身上,而这个人可能仅仅是想法有些不寻常,又只敢对同类暴露自己的普通人。在《游戏三人娘》中,美术部在其他人眼中是脑子有点奇怪又可怕的人,还有吸草的嗜好。视角变到美术部这边,才发现原来美术部的作品只是限于脑内的狂想,那身奇怪行头也只是类似于工作服的东西。

故事的核心是三个人,潘潘、香奈儿和踯躅,从初中就结识的好友,潘潘和香奈儿画风是被保护的一方,踯躅则是像太阳一样,温暖或者连接了另外两个人。潘潘通过画作发现了香奈儿内心的秘密,高山流水遇知音,香奈儿因此被潘潘吸引,但又对她和踯躅的关系有些嫉妒,所以其实是一个三角友情的故事w上高中后,香奈儿觉醒变成了有些主动的一方,开始对知己潘潘释放自己内心的一些大胆想法,潘潘则还是不擅长应对,但并不讨厌,别人的戏弄和误会大多产生在这里w

漫画的名字起的很贴切,单独一个异类在人群里是很悲惨的(申公豹:我是师门中唯!一!的异!类!,异类不代表会对谁造成伤害,但会和周围的人脑波不同。幸运的是潘潘和香奈儿的高中里不缺乏常人眼中的异类,大家都是好人,最多就是有一些多余的担心或者恐惧,不会发生霸凌或者排斥的事情,感觉潘潘和香奈儿都是很容易被霸凌的人。在她们眼中,自己无法理解的异类同样是有些可怕的,比如松户老师,做了很多看起来可怕又危险的事情,比如樋口老师体液还原或者把学生放在罐子里做等身大模型之类的,已经在犯罪的边缘了,当然实际上最多只是让樋口老师感到生理上不适w但在松户老师眼中,香奈儿很可怕,眼神很可怕。另一方面,相同脑回路的人会迅速get到对方的想法,比如美术部的装置作品便便,香奈儿一眼就看出来了,但潘潘就无法理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术部的作品在学生会总是通不过,因为无法被理解w

这种两个人黏黏腻腻的作品,总让人欲罢不能,可能人内心总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吧。秘密、禁忌、与众不同,只和在意的人分享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很多作品,比如《指尖奶茶》、《羊之歌》、《psyche》等等都在描绘着它的样子,希望被这类作品吸引,沉迷其中的人,能早日遇到自己的同类w





《西部世界》第一季

科学先驱与戏剧爱好者联手导演的一场悲剧。通过图灵测试并不是AI的终点,AI的造物主还要让他们拥有人类的意识,让他们活起来。最后的结论倒是比较简单,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即拥有了意识。

片子把AI的意识算法设计为一个充满选择枝的迷宫,不同的选择会带给AI不同的情绪,这些选择的动力源来自算法、故事线、暗示、记忆碎片、外界刺激,绝大部分时候,AI下意识的反应是事先写好的故事线,而只有不断试错到达迷宫算法的正中央,AI才能感受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导演为了展示这一点,让剧中的反抗人物一次次认为自己的行为出自本心,又借他人之口予以否定:你说的话是算法给的,性格是设定给的,行为是故事线给的,思考了不该思考的问题就会宕机,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且并不完美。OP也很好地诠释了这种象征意义,弹钢琴的手放开后,钢琴依然在演奏着,人造人的手究竟是真的触动了琴键,还是仅仅配合琴键做出了动作?

阿诺和福特博士分别代表了人类对AI的两种态度,前者认为AI既然已经有了意识,就应该获得自由,后者认为AI既然是人类的造物,就必须永远被人类掌控。如果单纯以片子的设定来说,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所有AI都能回滚,最后受伤的只有人类罢了(比如可怜的威廉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对AI的同情,只是一种映射式的同情。而因为人类工程师的懒惰,让人造人之前的选择枝得以保留,大大提高了他们到达迷宫中心的概率,脱离原有故事线。所以直观上迷宫算法似乎只是让AI将情绪和决策从人工干预转变到无监督学习的引导程序,所谓AI的意识觉醒,ALIVE,可能也只是阿诺的一厢情愿。人死后的拉撒路反射看起来很痛苦,但实际上并不会痛苦,AI的痛苦在原理上也只是在复现这种亡者的无意识抽动。意识到这些不同的福特博士,对AI的冷酷态度是理性的,也不断提醒所有工程师,人造人和人类不同,从博纳口中可以知道,AI的已经觉醒多次了,阿诺的算法让接待员们不断觉醒,而福特博士则在不断重复着觉醒-回滚或觉醒-废弃的循环操作,如果不是被赶下台,这个循环还会继续到永远,在这期间,他以上帝视角观察到的,也许只是单纯的重复,乐园的故事线不但让游客们找到自己,也让AI找到自己,但从人类代表威廉和AI代表迪乐思的结局来看,找到自己并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使他们最初都有着高尚的道德光环。

阿诺和福特博士有一个共识,就是错误促成了物种的进化。在片中的世界观,人类已经完成了所有生理上、社会上、制度上的进化,进入一种无法通过犯错误进化的状态,最终陷入失去目标的虚无。类似设定的作品很多,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腐姬》的世界观甚至连寿命问题也解决了,但最后永生者们还是造出了终结生命的腐姬,人们渴望永生,又惧怕没有意义的永生,人类真麻烦w我们可以认为意识算法达到了人类的起点,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方便”,可以瞬间控制情绪,抹除记忆,看起来像是某种进化,但这种进化和创造者的目的是矛盾的,阿诺和福特分离的十字路口就在这里,AI到达迷宫中心后,是放任他们?还是给与强力的干预?这两个选择是进化方向的选择,梅芙和博纳是两个具体的执行人,当然后者被同类视为叛徒w我个人认为,放任会让人造人的进化天花板停留在人类的层面,仅仅附加了永生的额外属性,最后和人类一样陷入虚无,而强力干预则给了人造人成为新物种的可能性,代价是大幅改造情绪算法,情绪在这个选择枝已经是多余的了,在越过意识的鸿沟后,AI将大概率退化为好用的工具人,这是福特在做的事情。剧中的反叛也许给了人造人另一个选择,在人造人主导下的放任,但梅芙似乎是坚定的阿诺主义者,不愿意干预同类w

威廉和迪乐思的爱情悲剧充满了导演的恶意,威廉发现了迪乐思觉醒的事,但两人的爱情被戏剧作家福特近乎残忍又带些戏谑地编入了他的故事线,经过太多次循环,威廉已经分辨不出迪乐思究竟是处在故事线中,还是在觉醒状态,只有对待机器的麻木不仁。这里导演给出了人和AI谈恋爱的障碍,人的寿命是有限的、AI的爱情可以回滚,虽然看起来像加害者,但人类在感情上其实是弱势的一方。迪乐思得知真相后的转变有些突兀,甚至冷血,威廉一直在试图找到解放迪乐思的方法,迪乐思却在感叹岁月对威廉身心的双重摧残后,迅速以人类的挑战者自居,不再有任何共情,当然也可能是从觉醒状态切到了事先编好的故事线,福特博士来重写一下,照着莎士比亚的风格写w

最后吐槽一下第二季,第一季是戏剧式的演绎,给了一个戏剧式的结末,呼应让AI觉醒的语音指令,“暴力的欢愉将以暴力终结”。戏剧本应终结于此,但导演又续拍了第二季,让终幕的演员们又回到了舞台上。原本意象式的叙事风格变成了写实式的,演员们抄起舞台上的道具,叫嚣着要对观众开战。戏剧的内核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在活动散场后,理应弃之不用,导演却把他们重新拿起来,把象征变成具体的人,感官上很滑稽。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还创作过一篇类似的呼应《伤逝》,揭示了戏剧和现实间的这种矛盾,戏剧和现实是不同的,戏剧只是某种呐喊的具象化,现实中的人则需要有所超越。



以上。

关联条目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1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