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则为花 说: 我对“他者”的理解比较极端,他者就是“存在主义焦虑”。我之所以认为空气系无他者,是因为空气系中已经没有了关于存在的根本性斗争,夏娃的时间中人与机器人的主奴斗争,再怎么劣化,也是主奴斗争。从空间尺度上说...
这几天熬夜写论文加打游戏,回晚了抱歉。
我不确定有正确理解你的意思,我还是觉得这里更多是写作能力和写作追求的问题。同质化和程式化之间,我觉得在实践上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我在第一条回复里也没有去区分这个,因为我讲麦基三板斧之流不是说它们有多程式化,而是说因为对程式的观念和要求,导致任何异质性在经过程式的折射后都被同质化,被表现为披上异质性表象的同质。而空气系或者更进一步说在日本商业动画中,相对没有那么狭隘的程式约束,所以尽管空气系的高质量作品中也都具有你说的那些观念前设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也就是使得它们可以被归纳到同一类型的内容元素),但对叙述的创造性追求和对这些前设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写作结果。比如我绝不会说《悠哉日常大王》、《田中君总是如此慵懒》、《日常》、《To Heart》、《少女与战车》、《轻音少女》和《玉子爱情故事》之间的生命经验是同质化的,或者说起码比绝大多数麦基三板斧套路写作都要没那么同质化。不限定空气系的话,我之前给人讲的时候喜欢用的是《迷你裙宇宙海贼》、《星界的战旗》、《爱书的下克上》还有《异世界语入门》这样的例子。而稍微夸张一点说,我认为这些作品在增进我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我的美感教育上,要远远多过《夏娃的时间》可能带来的,即使夏娃有一个主奴斗争。
“结构上的补足”我明白了。校园系和异世界系的关系,我不是说一部分人的兴趣从校园系转移到异世界系(当然确实有这样的流行趋势),我的意思是校园系加上异世界系是一部分人精神延展的范围,校园系是他们的现实基点,而异世界系是对现实社会与宏大叙事在虚拟层次的替代。两者是同时并存且不可缺任何一者的,尽管在流行趋势上可能会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