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文和田沫的人物作用简单分析 | 疾風迅雷のナイトハルト | 2 replies | 2017-7-27 |
  | 更多讨论 » |
我不知道帝制是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我很清楚高效的威权主义绝对比让一群农民掌握的议会国家强得多,但这不是一个把李鸿章洗白成这样的理由;我只能说既然当年合肥农民能把李鸿章尸骨拉出来,那么我觉得我也可以下次去合肥淮河路时候去对着李鸿章故居大头照竖个中指。
为了增加戏剧性和矛盾冲突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实属可惜,虽说电视剧只能了解历史,而不能研究历史,但甲午战争篇的日方描写还是没绷住。标题是“走向共和”,但结尾都没有真正“走向共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一万年来谁著史?如今我们就能轻松地回答少荃了么?前半ep30评价了中堂,现在轮到袁和孙了:片面地说,孙中山几乎全剧都显得相当天真而理想,而袁世凯则既精明又充满权力欲望。于是就有一问了,如此精明的袁世凯为什么会蠢到看不清复辟的结果必然失败呢?仅有假报纸的理由我感觉并不充分。也许应该引进黎元洪来丰富这一结构将理想化的孙视为想象界;草台班子的黎视为符号界;袁就必然地悲哀地成为实在界。这样,在66话我不愿明说的悲哀结论就隐晦地透露了:袁的复辟可以被理解为历史的无意识在现实的映射,而前现代的思想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深重地扎根,又何止是两三次共和革命能推翻得了的?当历史照进现实(与实在界接触),纵使欢愉也终将以残暴结束。今年看了两部张黎导的电视剧(他是真喜欢Gymnopédie No. 1啊两部都用),其中精彩如大明王朝1566,沉重如走向共和。偏心加一分。
整个剧放到现在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很多台词至今仍是经典剧中虚构桥段也有很多,但是不妨碍是高分神作。每次重新观看都不会跳过片头曲,背后的基调其实是很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