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社团物其实就是掩盖在无从体验的经历下精心设计的胡萝卜——哪怕是标榜青春涂满遗憾的作品也一样。但正如没有人不曾年轻过一样,这一题材永远不缺乏市场。和其他同类黄油相比,本作无疑设计的相当成熟,无论是从观众视角的专业性,波峰和波谷的设置,角色的成长和转变,内外部矛盾的处理,以及设定框架内的合理性上,虽不能说是面面俱到,但至少都有所顾及。而相对来说的妥协,比如不知所踪的学业,避重就轻的制作过程,复制粘贴的解题方法等等,也都不是特别扎眼的致命伤。这就使得本作拥有同类中十分优质的完成度,也就是下限。而在上限方面,本作没有落在常见的破墙式拔高和给青春下定义的雷区里,而是朴实无华的落在和伙伴们的情谊上,只能说非常稳健。受限于选材的专业性,我即使打完了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到底该怎么造火箭,但它成功的引导我去认可孩子们选择造火箭的意义,这就可以了。
lift out!没有√。个人线基本都是参照科学实验发明那样(套路),不断試行錯誤,每次弄点幺蛾子,再在生活中(出海、料理、sex?)中灵光一闪,获得灵感,最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中那津学姐作为专业最难的燃料部分,几乎全篇都在讲发明,也就因为她和(表?)女主关系最好,稍微来了点助攻和修罗场作为调料,但是她最后收尾的比赛内容描写是最详细胶着竞技激烈的,真的读秒了。而百度?学妹的路线掺杂了大量黄段子喜剧,连后日谈都不放过表演机会和直觉相反的是,(表?)女主arisa的线路围绕的是男女主与过去和解,白虎的前世今生,和造火箭的未来,和前辈的约定,和大家的关系。讲的不是科技,而是人文的部分。谐音的真夏にコスモス,各自的解答。和前面的纪录片、小品相比,比较像一个成型的故事。恋爱担当夏帆导师回收伏笔,共同作業,相濡以沫,平平淡淡才是真。
点燃了我对火箭的兴趣,而研究火箭这件事本身就很开心。推荐科普视频:耶鲁大学公开课《Rocket Science for Everyone》。推荐入门书籍:G.P.萨顿《火箭发动机基础(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