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朝廷得知在上高县南部的蒙山深处有银:“常有百姓凿山取之”,便立马调动军队与官员前往接管与开发。因为银是古代钱币铸造的主要原料,是支撑国家财力的重要资源。
所以,朝廷不仅在这里设有监理机构、卫戍部队,还建有银矿冶炼炉、银锭铸造厂等。经过二十来年的建设与开发,蒙山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银矿。
由于银的重要性,朝廷自然十分关注,所以常会派出银炉太史到实地监察。银炉,就是铸造钱币的专门机构。太史在宋代本是管天文历法的朝臣,但代行他职也是常有的。
南宋绍定年(公元1228-1233年)间,朝廷就往蒙山银矿派驻了一位银炉太史,负责收集通报蒙山银矿的各种信息。他叫邹世昌,字德诚,是今江西省奉新县会埠镇水口行政村驾山邹家人。既然来到家乡供职,自然少不了常回家看看。所以,在奉新驾山通往上高蒙山的大路上,就时不时的可以看见这位太史的身影。
从奉新驾山到上高蒙山,高安的石溪是必经之地。石溪位于高安黄沙岗西南面五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山中有处甘泉,汩汩的从山石中冒出,然后汇成小溪流淌不断。每每行至此处,他都要在泉边饮水,石上休憩。估计静坐之中,也会遐想要带家人来此长住。
果然,当任满致仕,他还真的带着两个儿子、五个族亲,从奉新驾山搬到了此处,组成了新村。这就是今天的黄沙岗镇枧溪行政村的石溪邹家。
接下来,按照笔者的老套路,笔者要依据《高安县地名志》记载的信息顺藤摸瓜,看看邹世昌开基的石溪邹家是怎样开支散叶,在高安四处迁播的。这里插一句,经过之前的诸多姓氏探源,笔者发现,《高安县地名志》不用不知错,一用错百出。
这不,根据《地名志》记载,从黄沙石溪邹家迁出的高安邹姓村分别有:相城的棠山邹家,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迁出;石脑的塔溪邹家,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迁出;筠阳街道的东门虎狼岗邹家,宋淳祐(公元1241-1252年)间迁出;荷岭的琴岭邹家,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迁出;黄沙的长沙铺邹家,明天顺(公元1457-1464年)间迁出;独城的安塘雷家堆,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间迁出;新街的庙前邹家,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间迁出;石脑的龙溪邹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间迁出。
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到近,筠阳的虎狼岗、荷岭的琴岭、黄沙的长沙铺、独城的安塘、新街的庙前、石脑的龙溪等邹家都没问题。问题在前面的相城棠山邹家和石脑塔溪邹家。
因为黄沙的石溪邹家建村时间是宋绍定(公元1228-1233年)间,比棠山、塔溪最少都要晚个40多年,如果石溪建村时间与开基祖都没有错的话,怎么可能人家村都没有建,这里就有人迁出呢?除非是塔溪的始祖和棠山的始祖先于石溪的始祖在此建村,然后住个四、五十或八、九十年又迁走了。
等邹世昌从奉新驾山搬来时,这里其实不是原始居址,而是别人废弃的旧址?
据《地名志》的记载,高安从奉新驾山迁来的邹姓村还不止黄沙石溪这一个,还有比它早的,也有比它晚的。比石溪早的有伍桥镇的桂塘邹家岭,始祖邹祠祖,唐光化(公元898-900年)间迁来;有杨圩镇的白竹邹梅村,始祖邹仁礼,唐天复(公元901-903年)间迁来。比石溪晚的有筠阳街道的来苏邹家,宋宝祐(公元1253-1258年)间迁来;有伍桥镇的源洋院岭村,始祖邹圣东,宋咸淳(公元1265-1274年)间迁来。
但邹氏网载邹圣东(名秀澧)是宋孝宗时(公元1163-1174年)间由奉新南塘迁来;有大城镇的洲上社下村和邓龙邹家,都是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间迁来。
高安的邹姓村,以杨圩、建山两镇分布最多。全市邹姓村的祖源地,则以黄沙石溪为最多,全市共有9个邹姓村出于石溪。其次是筠阳来苏邹家,共分衍出3个邹姓村;杨圩白竹邹梅,共分衍出3个;伍桥源洋也派生出2个;筠阳东门虎狼岗邹、蓝坊长坪大路邹等也都有1个村庄分出。建山、田南两镇的邹姓村以附近桂林村为祖源的多。
总体看来,高安邹姓除了1个来自宜丰(黄沙长沙铺华溪村),2个来自丰城(筠阳清湖烟坊、新街西港邹家),3个来自崇仁(田南、田南仓下、田南罗家城西)外,其它大部分邹姓村都与奉新驾山有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