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佛山市三水区大塘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植氏村”。村里的老人说,早在唐代时期他们的先人就开始在土塘下村建村了,至今这个村子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在这近千年间,这里的植姓人曾经不断分支出去到广东、广西的不同地区,根据粗略统计,从土塘下村直接或间接分支出去的村达300个,仅广东省怀集县诗洞与永固两个镇的植姓村就达100多个。始祖建村至今历史有千年记者近日在大塘土塘下村采访时,村里一位村干部得意地向记者介绍,“广东、广西两省所有植姓的村子都是源于这条村,我们土塘下村是植氏子孙的发源处。”为了证明所言不虚,这名村干部带记者参观了该村的宗祠。宗祠位于村子的中央,门楣上写有“植氏大宗祠”几个醒目大字,尽管宗祠规模不大,只有一个主堂和一个配堂,仍可容几百人同时聚会。在宗祠里,记者看到主堂两侧挂着由广东、广西两地赠送的锦旗与明镜,锦旗和明镜上都写着各地植氏村子认祖归宗的题辞,这表明土塘下村应......
佛山古迹之植氏宗祠——洲表村|该村大体上坐东朝西,有若干条东西向的巷子连通村落。村落西成里一带保留了大量的近代民居建筑,可考虑成片保护。该祠与广州番禺植地庄植氏有关,是一个并不常见姓氏的祠堂。...
植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植玉焕走访四川邛崃片区纪实|2020年11月19日,植氏宗亲联谊会总会副秘书长植玉焕专门抽空代表植氏总会走访四川邛崃的宗亲兄弟。...
大塘“植氏村”历史悠久...
...
...
...
...
...
...
...
...
植姓的聚落以两广较多。我县主要集中在诗洞、永固地区。据说原来没有人以“植”字作姓。在流行的蒙学课本之一的《百家姓》(北宋时编),根本没有植字,连《辞海》也找不到“植”字作姓的解释。后来到了明朝,《皇明千家姓》才能找到植字。传说植姓的“植”,从南唐(公元937年)时的“相”字改过来的。因为在北宋年间,有一姓相的触犯了皇法,遭到罪诛九族。后来死剩的一个改名易姓逃生,把“相”右边的目”加个“十”,再把封“目”的一横延长就成植字。于是在《皇明千家姓》才出现了植字。植氏之族,系出南雄珠玑巷。宋祥兴年间(约公元1279年一1298年)才入迁怀集。据《植氏族谱》记载:植姓始祖叫植元真,生于残唐南汉年间(约公元907年),始居于南越(南粤)。据香山县黄泰泉先生修《广州府志》时说:“覃、闲、植、洗(冼)等四姓皆在南越。而此四姓是在两广较多,其他省很少”。始祖元真公相传来自南雄珠玑巷。据载植姓始祖元真,下传至......
越王勾践。据中国唐代史籍《元和姓纂》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元和姓纂》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植氏是越王之后裔,但越始封于谁在史籍上无记载,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后世植氏多尊勾践为其始祖。...
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九十六位,人口约二十九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8%左右。植氏源起于古时越国王族后代,古越国原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战国初期得封于植邑,因此得姓。在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晋室南迁至江东时,一些北方豪族也随之迁于今浙江中南部,并强行抢占土地,掳当地土人为奴,致使植氏避难四奔,南迁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如今,在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新兴市、顺德市、花县、肇庆市怀集县、茂名市、高州市、曲江市、惠州市、佛山市、罗定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邛崃县、汉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柳州市柳江县、陆川县、桂平县、玉林市容县、北流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天长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太湖西山岛、淮安市洪泽区和金湖县,贵州省的从江县,台湾省等地,均有植氏族人分布。...
...
...
...
广东怀集永固植氏子辈:毓秀钟奇瑞,成才美可嘉,如斯春泽广,奕世显荣华。....后面的待续。回去查族谱再补上。广东云浮植氏字辈:“开肇五世毓秀荣昌枝发庭茂永佐朝纲”。广西梧州、玉林植氏字辈:“元国云瞻廷光起维应中英统观祯嵩惟天可廷浩永纪林世绍怀儒树乃业耀文”。四川邛崃植氏字辈:“美阳可以敏公雨如芳在枝叶多青茂良才维帝珍先代昌荣运仁智传家长修德存礼仪富贵信久全”。...
广东春湾植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阳春县春湾镇前进村古旧塘寨。广东植氏源流,著者待考,1994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广东植氏源流,(现代)植伟森编,199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广东南海植氏族谱,(现代)植志云编纂,2003年胶印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广东怀集植氏总谱,(现代)著者待考,2004年胶印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
植氏--各支始祖,植崇善:广东省番禺县白沙渡人,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进士,任江南毗陵郡太守。他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师从方孝儒,后因皇室斗争怕祸及其身,便弃官于1403年来到四川邛州南门外买田置业,安家落户,相传数代不离此土,其后裔至今约千余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