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少儿时,印象最深的是每逢过年,见家族祠堂(堂轩)的中堂上方“全城堂”牌匾焕然一新,门庭两边悬挂的灯笼上亦书有“全城堂・河间郡”字样,总是不解其义。当时我的祖父曾南公(清光绪人)已是年过八旬的慈祥老翁。孙辈们在朦胧中时常听他老人家讲述那几个字的来历。他说是为了纪念我族先祖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练夫人,因舍私恩,全大义,积厚德,救活一城生灵的义举而得名“全城堂”的。而“河间郡”则是先祖章岩仕晋任兵部尚书,领兵破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故称“河间郡”的。这些近乎神话般的优美典故,在我们童年时期就留下深刻印象。世事沧桑,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口碑沿递,世代传颂,使之成为章氏后人尊祖敬宗的美谈。
展卷翻阅现存的古代版(宋、清时皇赐朱砂谱),近代版(清光绪・民国德庆会谱)的历代《章氏宗谱》和宋、明、清正史资料细加考证,都可证实这些典故并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而是有据可考的历史史实。“全城堂”确实蕴含着丰厚的章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全城堂”是由原“福建堂、敦睦堂”演化而来的。早在宋朝以前的章氏先祖及公、字鹏之,仕唐任康州刺史,及公先祖自昭达而后,由吴兴迁豫章,及公又自豫章徙居福建浦城,后以及公为福建浦城始祖。及公之子修公仕唐福州军事判官,修公有二子,长子仔钧,次子仔钊均居浦城,仔钧公十五子,六十八孙皆显赫于朝,仕宦他乡,其后裔散迁全国各地。所以为纪念福建这个章氏的桑梓之地,故章氏祠堂曾以“福建堂”为堂名。
章氏家族有敦宗睦族的优良传统。唐朝末年,仔钧公于唐天v(904 ~ 907)年间任检校太傅、持节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屯兵浦城西岩山守闽北。仔钧是儒将,不善杀戮。他常戒子孙说:“吾不幸生当乱世,是以为将,然知将不可为,子孙慎勿习武,当以儒业起家”。仔钧公曾对弟说“吾十五子当以‘仁’字为名,示其有志于仁也”,六十八孙皆以“文”字为名。太傅公《家训》中,谆谆教导其子孙,要“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宋理学家章望之有诗称:“十代登科二百人,一家和气蔼如春”形容当时章氏宗亲和睦,亲密无间的情景。故后人亦将“福建堂”更名为“敦睦堂”。
唐末乱世,黄巢义军挥师浙江,进而战领福建,六年后败死于山东虎狼谷,后由节度使王审知控制福建全境并掌控军政大权长达三十年。章仔钧向王审知献“攻、守、战”三策,颇得赏识,被封为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率兵五千,坐镇福建浦城西岩山,扼守闽北。一次,南唐入侵,仔钧率军抗守,同时派帐前王建封,边镐二校急奔建州求援。待敌军久攻不克时,钧公急令守军骤然出击,其势如惊涛注海,破围如巨浪决堤,大获全胜。且说王、边二校因连日大雨误期,返回复命。依军法当斩,练夫人急劝钧公曰:“二校因雨阻误期,实不得已,而其何尝不愿立功,念其实情,可赦其罪”。并赠银两,释二人逃走。二人临别感激涕淋,发誓将恩必报。
数年后仔钧公仙逝,练夫人随子居建州(今建瓯市)。时王、边二校改投南唐受重用,后唐以边镐为招讨使,王建封为先锋,攻建州,城破之日,南唐下令。这时王、边二将探知救命恩人练夫人仍居城内,一旦,玉石俱焚,亦难幸免,便寻找练氏住宅,并授旗一面立于练氏宅前以示护卫。二将登门叩见当年救命恩人练氏,并赠金银玉帛。练氏拒不受馈赠。说:“建州城内数万百姓何罪之有?要,不如先从自己的家族开刀”。王、边二将为练氏的高尚气节感动,便下令禁止。使建州城数万之众免遭劫难。全城百姓深感练氏救命之恩。如果没有练氏,当时城内数万生灵即遭涂炭,因此练夫人逝世后破例葬于府衙之后。被誉为“芝城之母”。如今练夫人的铜像仍立于今建瓯市的芝城公园内。练夫人舍已为人、光照千秋、大仁大义巾帼英雄的事迹至今在闽北乃至在远迁全国各地的章氏后裔中广为流传。章氏后人更是以其祖妣为骄傲。认为是她以救活数万人命的荫德保佑了章氏的世代昌盛。宋仁宗追封练氏为渤海郡君,越国夫人。大明成祖文皇帝御制练氏阴德传诗曰:
曾将厚德结人心,岂料酿成报德深;
肯使一身同日死,全城宁与s黄金。
又曰:
积德由来报在天,子孙荣显自延绵;
一门积庆皆阴德,千古犹传练氏贤。
为缅怀练夫人的高尚品德,故后人将章氏祠堂上的“敦睦堂”再次更名为“全城堂”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