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惜阴
陶母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小时候很淘气、很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天下大雨,由于家贫,没有斗笠、雨伞之类的防雨工具,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看母亲织布。小陶侃两只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充满了好奇。陶母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地问:“孩子,这些天老师教了你什么呀?”小陶侃说:“老师最近教我们读《贤文》。”母亲就问他:“那你背得出来吗?”“能。”小陶侃便认真地背诵给母亲听。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陶母叫小陶侃停下,问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呀,你可以给妈妈解释一下吗?”“呃,光阴……这个,日月嘛……就是……”小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陶母就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他:“孩子,这是什么?”“梭子呗。”陶母接着问:“孩子,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快不快呀?”“快,真快!”“对,这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去,就像织布的梭子,像射出的箭一般快呀。”“哦,原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讲的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啊!”小陶侃茅塞顿开。“是呀!像你这样读书不用心,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可惜!”“既然可惜,该怎么办呢?”小陶侃认真地望着母亲说:“妈妈,我懂了。我要珍惜光阴,用功读书!”陶母高兴地看着陶侃:“这就对了。孩子,从现在起,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切莫浪费光阴。”小陶侃望着慈母那温和而期待的目光,好像顿时懂事了许多。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查考。家境贫寒,父早丧。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混乱,战事不断,随着三国归晋,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了。
陶丹离开人世后,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湛氏肩上。失夫之痛与家道的没落,并没有使这位年轻柔弱女子却步。她带着重孝将丈夫的灵柩运回鄱阳老家安葬,然后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
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回钱粮供儿子读书。她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见到这孤儿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此外,陶母湛氏将劳作后的全部时间用来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