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光
显赫绵延数百年的余姚虞氏,他们的先祖虞光,在史志中却少有记载。虞光的后人虞预曾撰写过一部《会稽典录》,里面大部份文字记载了虞氏先祖的事迹,可惜此书现已散佚。
虞光,是虞翻的高祖父,亦即四世祖父。虞光从小聪明好学,年轻时便从事研究《孟氏易》。《孟氏易》是由西汉“田氏易”发展演变过来的。西汉的今文易学开创者田何,是田氏易学派的创始人,由他的弟子田王孙传给孟喜,孟喜在研究田氏易中掺入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成了《孟氏易》学派创始人。
孟氏的学术特点是:创建十二消息卦,卦气学说和六日七分等。十二消息卦指的是一年有十二月,“消”指消减、消退的意思,“息”指滋生、滋长的意思,说明一年之中气候在不断的变化,冷热交替,此起彼伏,阴阳之间亦是在不断变化的,阴阳寒热每个月之间也是不同的,它是处在阴消阳长或阳长阴消的状态,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孟喜学派用符号、形象和数字来推测宇宙万物的变化,被后人称为“象数之学”。
虞光就用象数之学来解释《周易》,用八卦与阴阳之数来预测灾难变化。虞光研究《孟氏易》,成为虞氏家学世传之始,之后传给平舆令虞成,虞成再传给虞凤,虞凤再传给虞歆,最后传至三国时期的虞翻,虞翻经过一番拓展创新与融会贯通,终于写成一部《易注》。一个家族中,如果要出现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也许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积淀与奠基的,如果没有虞光的开始,没有虞成、虞凤、虞歆的代代相传与熏陶,可能成就不了一代易学大师虞翻。
虞光曾担任过湖南零陵太守,现今有据可考的秦汉时期的零陵太守有十六位,虞光即是其中之一。虞光有个弟弟叫虞国,曾任日南太守,住在绪山之南,号“西虞”,而虞光居住在县城的东边,号称“东虞”。虞氏以虞光一脉最为旺盛,后代支脉繁衍,人才辈出,成为煌煌巨族,鸣鹤虞氏多是虞光的后人。
虞歆
虞歆是虞光的曾孙,少年时便有学识,传承家风,研治《孟氏易》。后任日南太守。越南旧称交趾,汉代时是中国的一个郡,越南北部的国土都隶属中国。日南今位于越南中部,是东汉最南边的三郡之一,日南太守一职,也是当时东汉朝廷的南疆重臣。
虞歆的族祖虞国任日南太守期间,为官清正,体恤民情,虞歆因有先祖的好榜样在,更加励精图治,造福民生,很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了与族祖、老的日南太守虞国相区分开来,虞歆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作“小虞”。
虞翻
和其他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虞翻少年时便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志气。他十二岁那年,有客人来拜访他的哥哥,谈得非常欢洽,不免忽视了少年虞翻。客人离开后,虞翻写了一封信,派人追送给客人。信中说:“我听说琥珀不会吸引腐烂的草芥,磁铁不会吸引能弯曲的金针,您对我过而不见,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客人非常惊奇,认为这孩子才气俱高,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经常在人前夸赞,虞翻的名气也慢慢传开了。
虞翻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易学大师。但是,他虽然以易学之名彪炳史册,实际才能却是多方面的,如果加以细分,按现代的说法,可以称为谋士、说客、武术高手、长跑健将、药师、方士和学者。
比如谋士。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曾不费一根手指,只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把一个人骂得从马背上摔下来,撞地而死。这个人叫王朗。王朗担任会稽太守之时,听说虞翻的才能,便招延他为功曹。“功曹”是秦汉时期郡守、县令一级长官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当年汉初开国功臣萧何,就做过沛县功曹。上任后,恰逢江东“小霸王”孙策出兵攻打会稽郡。虞翻认为孙策兵强马壮,正面交锋于己方不利,便劝王朗先避其锋芒,然后再行回击。王朗则认为自己身为汉吏,保护城邑是职责所在,没有听用虞翻的计策,于是举兵与孙策决战,结果大败,城池陷落,带着残兵败将逃亡海上。虞翻归孙策后,他的谋士特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孙策喜欢在野外驰骋狩猎,虞翻劝谏孙策说:“您聚集乌合之众,统领涣散的人们,竟使得他们都对您效死力,就算是汉高祖也比不上您。至于您随便地微服出行,侍卫来不及戒备,官兵们经常为这事苦恼。做君主的如果不持重就无法展示威严,希望您在这方面稍微注意一下。”孙策觉得非常有道理,听从了他的意见。孙策死后,各个地方的长官都想出奔赴丧,虞翻说:“现在世况不稳,长官出远门后,恐怕有奸民发动兵变,不如呆在城里比较安全。”于是在自己地方身穿丧服为孙策行丧。一些地方长官认为他的话非常有道理,纷纷效法于他,保证了地方安宁。
比如说客。历朝以来,诸候或者王公大臣,总要养一些谋士和说客,形成一个智囊团,用来战争和治理方面把握高层决策。有时谋士和说客的身份是双重的。说客是个高风险的职业,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比如要有口才、应变能力、视死如归的决心等,历史上因劝说不成反遭杀身的例子有许多,像郦食其说齐王,让齐王给活活煮杀了。虞翻做说客的成功率是百分百的。第一次,是王朗在会稽被孙策战败后,虞翻一路营护追随,辗转逃到东部候官县。候官县在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内。候官县长怕事情有诈,不敢开城接纳,虞翻便请求孤身一人进城,见到候官长,说了一番话,候官长终于大开城门,让王朗进城。第二次,虞翻跟随孙策征讨黄祖时,孙策想要攻取豫章郡,特地把虞翻请来,对他说:“华歆虽然有些名气,但不是我的对手。听说他兵备不多,战斗力不强,如果不自动开门投降,到战鼓敲响,我军攻城,会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我想请你去豫章城内向华歆传达我的意思,让他投降。”虞翻立即奉命辞行,一身文士打扮,来见华歆。他对华歆说:“您自料您的名声在海内,与会稽郡前太守王朗相比如何?”华歆说:“我比不上他。”虞翻说:“豫章城内军粮有多少?兵器精良吗?士兵与百姓的勇敢能比得过会稽郡吗?”华歆又说:“比不过。”虞翻说:“孙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先前打跑了扬州刺史刘繇,这是您亲眼所见的,向南收取了会稽,这也是您听说过的。现在,您如果想要守住这座孤城,但您的粮草、兵器都不足以抵挡孙将军的大军,不如早些为自己与全城军民的性命作打算,否则怕后悔莫及。现在孙策的大军已经驻扎在椒丘,我这就回去,明天中午您的投降文书还不到来,那就算是跟我永远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虞翻走后,第二天清晨,华歆打开城门,迎接孙策。
比如武术高手。孙策征讨山越获胜,杀了他们的头领,并命令左右分头追杀残敌。孙策单独骑马追敌,与虞翻在山中相遇,虞翻问他:“您的护卫呢?”孙策说都去追敌人了,虞翻大惊,马上请孙策下马,说:“您很危险啊!这里草木很深,突然之间有紧急事情发生的话,会来不及调转马头。您不要骑马了,只能够牵着马,手里拿着弓箭步行。我枪术不错,就让我走在您前面开路吧!”孙策身为主将,在《三国演义》中又被描写成小霸王,武功肯定高人一筹,虞翻在孙策面前敢这样说,可见他的武术非同一般。
比如长跑健将。虞翻和孙策追敌来到平地后,虞翻劝孙策骑马。孙策说:“你没有马,怎么办?”虞翻说:“我一天可以行走三百里,自从征讨以来,官兵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请您上马吧,我能大步跟上您的。”以人追马,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跟随在关公后面的周仓,和水泊梁山的神行太保戴宗。但他们都是小说中的故事,像虞翻这样在正史里面记载的,极其罕见。
比如药师。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吴王。虞翻因多次犯颜直谏,让孙权非常不爽,几次萌生要杀了他的意思。一次,大将吕蒙要去征讨关羽,攻取荆州,身边需要一个像虞翻这样优秀的谋士和说客,又因为虞翻兼知医术,所以请求孙权让虞翻作为他的随军医生。这样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化解了虞翻的危机。
比如方士。虞翻会占卦,会看风水。关羽败走麦城后,孙权让虞翻占卜吉凶,虞翻说:“不出两天,关云长必然头断命丧。”后来果然如此,孙权称赞他说:“你虽然比不上伏羲,但可与东方朔相媲美了!”虞翻曾登上余姚城的龙泉山,举目南望,见远有八百里四明山群峰莽莽,近有姚江蜿蜒似带如玉,就告诫自己的子孙,如果世代居住在江北,可以保得世有禄位,如果居住在江南,则不会繁荣昌盛。后来,住在江北的虞光一支果然代代兴旺,住在江南的虞国一支则大多沉沦无名。事实再次证实了虞翻的预言。
比如学者。当时曹操早已知道虞翻的才学,曾派人徵招虞翻去担任侍御史的官职,被虞翻拒绝,并讥讽曹操为“盗跖”。虞翻担任孙权的骑都尉之后,因性格疏直与不肯随俗,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多次受到诽谤、降职外迁。他与孙权的关系越来越差,却不知道想法改善,反而在一次孙权宴请群臣的酒席上,当孙权放下身段来敬酒时,他假装喝醉倒地在上,等孙权离开,又坐起喝酒。孙权大怒,认为他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想要亲手杀了他,幸亏大司农刘基死命抱住孙权劝谏,虞翻才得以保全性命。虞翻多次因酒后冒失惹恼了孙权,孙权对他的积怨越来越深,借故把他贬徙到交州。交州就是现在的广州。虞翻虽然被流放,反觉得一身轻松,在交州建造一所讲舍,世称“虞都尉讲舍”,开馆授课,学生多达数百人,开岭南一代学风。他著术丰富,有《周易注》九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还有《国语注》二十一卷、《论语注》十卷、《老子注》二卷、《太玄经注》十四卷、集三卷。晚年虞翻讲学不倦,直至七十岁那年死去。
纵观虞翻一生,有谋略,有胆魄,有学识,文武全才,当然这些都与他对易学的钻研是分不开的。易学,是一门非常玄乎深奥的学问,起始于占卜,作为一种学问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最早的筮占书就是《周易》。易学从西汉发展到东汉晚期,逐渐形成了术数之学、象数之学与易理之学三大分途,而汉末易学的三大派中,尤以象数之学最为辉煌,当时著名的易学大师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都是钻研象数易学的重要人物。
象数易学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易理为阴阳消长,互补转化,执简驭繁,在多样性中求统一,多变化中求规律。在象数易学体系中,主要也存在京房八宫卦变说、荀爽升降卦变说、虞翻旁通卦变说等三种卦变形式之说。在当时最善言卦变的是荀爽和虞翻,汉代以后的象数易学研究者大多都是他俩的徒子徒孙。
卦变是荀、虞取象的重要形式之一,相比于荀爽,虞翻创造了更多取象方法,以满足注《易》的需要。最常见的有之正、旁通、两象易、反对、纳甲等方法。虞翻在注《易》取象时,有时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非常灵活。可以说,虞翻为了达到完全以象融通易辞目的,以其宽宏的视野,独创了一系列的取象方法,成为两汉运用取象方法最多的易学家。同时虞翻注《易》虽然推崇象数,但并没有将象数注《易》视为唯一的方法,而是重视吸收注经的其它方法,从而融会贯通。他是那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易学创新人物。
虞翻不仅是位著名的易学家,也是江东玄学的主要开创者。他著《易注》后,曾与当时的名士、著名学者孔融交流,孔融非常推崇他,认为他以玄释易是开了江东玄学的先河,称赞他说:“看了您著作的《易注》,才知道东南地区美好的,不只是会稽的竹箭啊!”后人有一首咏虞翻《都尉讲舍》的诗,非常精确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肮脏仲翔骨,清狂一世无。声华高‘竹箭’,神授禀桃符。去国犹强谏,传经定不孤。至今来吊客,莫自叹无徒。”
虞氾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虞翻的十一个儿子中,四公子虞氾最为知名,也是个非常牛的牛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虞翻的正直、勇气和口才。虞氾十六岁那年,虞翻去世了,虞氾扶枢从交州返回故里,从而也进入了吴国政治圈。
当时的孙吴政权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吴大帝孙权死后,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年才十岁的孙亮即位,成为吴国第二代帝王,由大臣诸葛恪、滕胤、吕岱等人辅政。诸葛恪的权力越来越大,又因征战失败,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吴国宗室孙峻与吴王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于酒宴中设置伏兵杀死诸葛恪,灭其三族。但是很不幸,朝中大权并没到孙亮手中,而被孙峻控在掌股。孙峻死后,大权又旁落到孙綝手中。孙亮害怕孙綝,于是下令亲信朱熊与朱损去杀孙綝,但二人却反遭孙綝密派的大将丁奉杀害。孙綝废掉孙亮,决定另立孙亮的哥哥、琅邪王孙休为皇帝。
孙休这人有勇有谋,极有手腕和心计。他看清孙綝的目的,怕被加害,故意整装缓行。孙休的迟到,令孙綝很开心,想要到宫中去,于是召集百官,开会以作试探。大家都慑于孙綝的威势,只顾唯唯诺诺。然而在大片应声虫的哼哼唧唧里,突然响起了一声惊雷。虞氾站出来对孙綝说:“您现在的功劳和地位,好比是帮助商汤立国的伊尹,和辅佐周成王治国的周公。您拥立新王,此举能够上安宗庙,下惠百姓,全国上下都会拥护您这一决策,大家也都会把您当作伊尹重生,霍光再世。可是现在,新王还没有到来,您却要先入住宫中,这样一来,只怕会扰乱上下秩序,引起众人猜疑骚乱,从而使您忠孝的英名难以传扬后世啊!”
虞汜这个方法很好,好就好在先戴高帽,再挥大棒。一番话听来是处处在称颂孙綝有伊尹、周公、霍光之才德,而实质是字字在警告孙綝你最好不要太过份,篡位对你绝对没有好处。孙綝被说得笑也不能恼也不能,表情非常古怪。大臣中也有持与虞氾相同立场的人,比如贺邵、王蕃等,见有人敢出头,便纷纷表示意见。孙綝毕竟没有曹操的魄力与手腕,在虞氾等人的反对下,只有再次催请孙休来都即位。
孙休成了吴国第三任皇帝。他即位后,立即封虞氾、贺邵等人为散骑中常侍。散骑中常侍的官职,是皇帝的侍从,只有高才英儒才能担任,入宫则规谏过失,以备皇帝顾问,出宫则骑马散从,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或者顾问,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多,关系非常密切。
之后的十余年,虞氾都在这个职位上度过,既没有在朝廷的倾轧中被消灭掉,也没有经历过的战役。直至公元269年,孙休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丹杨陶璜从荆州道,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在合浦会合,全力攻击交趾。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这一场与晋国属地交趾的战争一直延续了三年,直到公元271年十月,北风乍起,虞汜和陶璜才大破交趾,太守杨稷乖乖弃械投降。后来又平定交趾郡下辖的日南、九真、扶严等地,虞氾也屡次升官,被封交州刺史、冠军将军、余姚候等。
征战交趾回来后不久,虞氾便生了病,不治而亡。究其病因,可能是越南地区西南丛林的瘴气太重,中了瘴毒,只可惜了一代英才。
虞忠
虞忠是虞翻的第五个儿子,也与虞氾一样,身上有着虞翻良好的基因。他的最大特点是能慧眼识英雄。
有一年,虞忠因事到吴郡的吴县去,顺便造访了曾任东吴大司马的陆抗。交谈的时候,突然跑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虞忠看这孩子骨格清奇,灵气内蕴,不禁脱口说:“这孩子长得好,将来必定能实现他远大的志向!”这个小孩,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西晋文学家陆机,世人称为“陆平原”,与他的弟弟陆云合称“二陆”。宋代苏轼在《沁园春》一词中将自己与弟弟苏辙比作陆机兄弟,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可见二陆文名之盛,也可证明虞忠眼光之准。
当时上虞有个叫魏迁的人,曾遇见过虞忠。虞忠觉得这人非常有修养,就与他交往,并向别人说,魏迁是个非常有水平的人。后来,魏迁果然成了一方名士。在虞忠心里,惟以才学取士,并不在乎地位尊卑。与他同县的有个地位低微的小吏叫王岐,谈吐不俗,虞忠照样与他交往频繁,成了好朋友。
虞忠官至湖北宜都太守,算起来还是个皇亲国戚,他的妻子孙氏,吴郡富春县人,是孙权一族的孙女。关于虞忠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公元280年二月,西晋将领王浚攻打吴国,吴国大败,虞忠与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等人一起被王浚俘获后处死的;另一种说法则是虞忠在守城战役中坚壁清野,宁死不降,最后战死沙场。
虞忠战死之后的一个月,吴主孙皓投降。虞忠战殁时,享年五十八岁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