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不是一个大姓,但在桐乡分布较广,西到大麻、洲泉,东到屠甸,每一个乡镇都有。
郁姓,在桐乡定居的历史非常早,南宋光宗年间,就出过一个特奏名郁俊民。特奏名,就是后来习惯说的“举人老爷”。明朝天启年间,还有一个郁起麟,字振公,也是举人,而且名列前茅,浙江省第二名,亚魁!
郁起麟,是古代桐乡郁姓的代表人物!
明朝末年,崇德县文化界举办澄社,范围及于十多个地级市,轰动一时,郁起麟就是创议者之一。黄宗羲《钱孝直墓志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速十余郡之士子,聚于一邑,则自语溪(今崇福镇)澄社始也,主其事者,为郁起麟振公、钱咸子与、吕愿良季臣、徐廷献字谔、孙爽子度,以一邑而奔走十余郡之士,可谓盛矣!
郁起麟家有梅花草堂,程嘉燧有《题语溪郁振公梅花草堂》诗,诗云“竹寒沙碧堂成处,移得官梅绕屋栽”,读来令人兴发,真所谓白云清风,孤台明月,可以想见其人!为梅花草堂题诗的程嘉燧,不是一般人,他善诗画,与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明史-文苑》有传。
桐乡本土有郁姓,到桐乡来做官的,历史上也有一位郁姓,特别著名,那就是郁纶,他字理之,德州人,明朝景泰年间的进士,到崇德县做知县,兴学校,开街市,辟河渠,贡献非常大,过去崇德县的名宦祠里,就有他的像;历代《崇德县志》《石门县志》,都有他的传。
郁姓,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国语》:鲁相郁贡,子孙氏焉。可见其来源之早,但今本《国语》并没有“鲁相郁贡”的记载,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而且真实可信的郁姓,叫“彧弘”,他出现在《资治通鉴》里,是东晋成帝身边的中常侍,虽然是个宦官,但非常有远见,与刘翔一起,促成东晋朝廷与北方军阀慕容皝的合作。
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说:彧,或作“郁”,姓。说明彧弘,也写作“郁弘”,郁、彧两字是相通的,所以三国时期著名的荀彧,在袁宏的《汉纪》里,就写作“荀郁”。《诗经-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彧彧,也就是郁郁,郁郁葱葱的意思。
郁,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扶风郁夷也。郁夷,是扶风郡下面的一个县名,西汉大名人陈孟公,就做过郁夷的县令。我的估计,郁夷,大概曾经是一个古国,后来才成为一个县名。按中国的氏姓,颇多起于国名,比如蔡、秦、鲁、齐之类皆是,则郁姓的起源,自然不能排除起于郁夷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郁姓人口少,所以在二十五史里,有列传的人,只有一个郁新,他字敦本,临淮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对明朝一代的财政政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史-郁新传》评价他:长于综理,密而不察,其所规画,后不能易。
郁姓的名人,我颇喜欢清代的郁礼,字佩先,号潜亭,杭州东城人,我曾经寓居东城一段时间,常常想起他来。郁礼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家有东啸轩,藏有厉樊榭《辽史拾遗》手稿,堪称镇轩之宝。据《清稗类钞》记载,东啸轩庭前有古桂两树,相传为万历间所植,交柯接叶,清荫覆檐。我每于东城闲步,闻到木樨花香,常常神往于两百前!
姓郁的人,近代以郁达夫为最著名,早先年,我出门去,人家问“贵姓”,我总说“郁达夫的郁”,知道的多,但竟有不知道的,使我倍感郁闷。后来,人家问起,我索性改口,说:我姓郁,郁闷的郁。这样一说,倒是人人尽知了,可见郁达夫总不及郁闷出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