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祖宗十八代,在国外很多是没这个说法的,而在中国,这个对家族最重要的成员,通常我们知道祖孙三代的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等!祖宗十八代是哪几代?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可参考《称谓歌》来记忆: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已。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止。鼻祖(始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自己,简称“己”。“自己”......
海门是长江之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她东濒黄海,毗邻启东市,南倚长江及崇明岛,西靠南通市北接通州区。郁氏在海门应是一个大姓氏,讲述她的来源应从海门的历史沿革开始。历史资料证实,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遇崇明岛而沉积江口,形成星罗棋布的沙洲。大约经过800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布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建县,县治设於东洲镇名海门县。由於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境內大片土地坍没至呂四、余东、四甲、袁灶港一线,县治迁于徐澗(今通州市兴仁镇)並废县归并入通州建靜海乡。袁灶港古名又叫“老坝”,意指大堤之上的港口。比如三星永富郁家埭在老坝南10里,当年此地为一片汪洋水域或芦荡浅滩。明末清初(约公元1600年以后),长江主泓道再次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沉积40多个新泥沙洲,绵亘百余里。乾隆33年(公元1768年)建江苏海门直隶厅,设县治於茅家镇。外来移民开始......
“念祖立谱续同脉,天下郁氏一家亲。”值海门林西郁飞家族宗谱缮续落成之际。我们一起欢歌林西的族谱为整个郁氏宗族的延续和发展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春秋易迭,岁月轮回。林西郁氏族谱的落成,是我郁氏各位贤明子孙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发扬传统、兴隆家族的一大壮举,也是我们整个郁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一件盛事。我谨代表江苏淮安郁氏家族,向林西郁氏宗族续谱的圆满成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以郁飞为引领的缮谱、续谱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族长、宗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族谱是记叙以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族历史,是增强一个家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家族良好家风的发扬和传承的见证。林西族谱续谱的落成,能使更多的人对海门郁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全国的郁氏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和谐、人丁兴旺的郁氏大家庭。本次缮谱、修谱、续谱,凝聚了林西郁氏族人的智慧和心血。彰显的......
洲泉地盘大,庙也多。先说“南塔庙”,知道这个庙的人,毫无疑问一定是老洲泉人。光绪《石门县志》记载:中塔庙,在洲泉市,又有东塔庙、西塔庙、南塔庙。洲泉一地,“塔庙”竟有四座,却唯独没有“北塔庙”。按其所记,中塔庙似同时扮演中、北两个角色。庙以“塔”名,过去或曾有塔的缘故?庙门紧闭,不得入内,不知里面供的是谁?从南塔庙一路向东北行,近洲泉镇市时,有一古桥,气象很好,比范厂长更吸引人。这个桥,叫游槎桥,槎字不常见,百度了一下,读cha。光绪《石门县志》也有记载,说明此桥光绪之前已有。为什么用“游槎”做桥名,史无明文,不敢妄断。可能是“油车”两字的雅化,亦未可知。槎,水上浮木也,也即独木舟。《博物志》里有个神话说,有人住在海边,每年八月,海上总有独木舟往来,此人胆大,跳了上船,漂流了十多年,竟然到了天上的牵牛宿里。杜甫的“奉使虚随八月槎”,出典即此。成仙得道,是大家都喜欢的,因此这个神话流传极广,......
郁氏家训嘉定郁氏世居南翔,曾建郁氏宗祠。后经营沙船起家,郁氏成为海上望族,富甲一方,有“郁半城”之称。郁氏重视家教,家代出名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曾出著名藏书家郁泰丰,当代则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到延安后改名于光远)。本文摘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郁氏家谱•家教》。尽孝道孝为百行之原、万化之始,能尽孝道方可以为人、可以为子。凡为子者,第一须知父母之遗体不可毁伤;第二须体父母之心志不可违背;第三须知父母创业之艰难,不可荡废[1];第四须知父母之所急需,不可迟缓;第五须知父母之所忌讳,不可冒犯。郁氏家训内页注释[1]荡废:败,花费完。译文孝是各种德行和教化的基础,只有能尽孝道,才可以做人、做子女。凡是身为人子的人,第一,必须知道父母给我们的身体不可以损毁;第二,必须体察父母的心意志向,不可以违背;第三,必须明白父母创业的艰难,不可以败坏家业;第四,必须知道父母的迫切需求,不可......
郁氏山庄故址在原法华东镇,大致范围南至今法华镇路、东至幸福路。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县人郁怀智(1853~1918,字屏翰)迁居法华镇后购地60亩,兴建郁氏宗祠,同时辟一“昧园”,俗称“郁家山庄”。园内山亭水榭,花木纷披,栽有桑树百株。每届春时,郁辄偕眷育蚕,躬行操作,不惮辛苦,并多购桑秧分给法华、引翔两乡农民培植,以资推广。郁与穆藕初等还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辟棉种试验场,自购美国棉籽试种,促进棉业改良。郁屏翰少时因家贫失学,自修攻读不易,深感贫寒子弟无力就学、目不识丁之苦,发家后自1908年起,创办普字义务小学,专收贫寒子弟,学习用品全由学校供给。鉴于上海人口多,他陆续又在城内及郊区分设义务小学七所,其中,1917年创办的普六义务小学即设于法华乡牛桥浜东侧,郁氏山庄前,1935年改名私立敦惠路小学,为幸福路小学前身。郁屏翰不仅兴办义学,对贫病者施衣、施药、施棺,赈济水旱灾民,......
湘漾,是桐乡西部第一大漾。湘漾里,因漾得名,村中皆郁姓,人家一百多户,是大麻最大的自然村。明代第一哲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读书,村里旧有“阳明先生读书处”碑。湘漾里,环境优美,大麻人称为“风水宝地”,漾西有徐家老坟,徐家是明代大麻第一望族,名列德清县“徐胡谈蔡”四大家族之首。漾东有劳坟里,是崇德县官宦世家劳家的祖坟,根据地方传说,大致可定为山东布政使劳永嘉祖父或父亲的墓地。湘漾里郁姓,虽非高门鼎族,亦是清末民国大麻第一望族,老底子高墙大院林立,著名有承明堂、承业堂(又称“染店里”)、承启堂等。故老相传,承明堂最为豪华,承业堂次之,承启堂又次之。如今,唯承启堂还保存部分,堪称桐乡西部最古老的建筑了。承启堂,约建于1856年前后。清末民国,从这里走出的地方知名人物有郁怀英、郁泮溶、郁宏泉、郁维雍、郁荫庭、郁念劬、郁雷庭、郁雨庭、郁继芳、郁念勋等等。湘漾里,是一个大村坊,分为南埭廊、西横头、东横头。承......
淘家河的郁氏宗祠|陶家河郁氏郁氏宗祠坐落于鄂皖边境的聚陇小镇——陶家河。整个建筑处在一块四面环山的小平地之中。陶家河郁氏宗祠始建于清朝未年,朝向是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是214.7平方米。...
...
...
...
...
史料已经证实并由口述代传得知,长江口北岸沙地人郁姓大多来自崇明岛。古时传说,江南常熟浒浦和江北南通琅山之间,长江底下有地道相通。又一说,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一次在常熟虞山顶上隔江遥望崇明岛,脱口高呼:“常熟崇明,崇明常熟也。”皇帝的金口玉言,使崇明岛成为风调雨顺的风光宝岛。此岛早有人居,地茂物丰。崇明现属上海市。她和一水之隔的北岸启东、海门的居民语言自成一体,均属江南吴语系,而不是南通的侉子系,形成极为精彩的崇明土话。在口气、神态、语音方面,海门人与崇明人完全相同。如:问什么亊都说“哈么亊”;形容跑得快就说“跳来跑”;形容一个人光着身子就说“精赤骨里”;讲别人说瞎话就说“握帐子”;等等方言,不一而足。由此推断,海门人是崇明人的后裔,海门地界的移民主体也多为来自崇明岛。另从四个方面得到印证:1、习俗习惯和崇明相同。海门与崇明人的祖坟大多是长方形平顶式的。南通人的祖坟高而尖顶,顶上还垒两个圆......
郁,不是一个大姓,但在桐乡分布较广,西到大麻、洲泉,东到屠甸,每一个乡镇都有。郁姓,在桐乡定居的历史非常早,南宋光宗年间,就出过一个特奏名郁俊民。特奏名,就是后来习惯说的“举人老爷”。明朝天启年间,还有一个郁起麟,字振公,也是举人,而且名列前茅,浙江省第二名,亚魁!郁起麟,是古代桐乡郁姓的代表人物!明朝末年,崇德县文化界举办澄社,范围及于十多个地级市,轰动一时,郁起麟就是创议者之一。黄宗羲《钱孝直墓志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速十余郡之士子,聚于一邑,则自语溪(今崇福镇)澄社始也,主其事者,为郁起麟振公、钱咸子与、吕愿良季臣、徐廷献字谔、孙爽子度,以一邑而奔走十余郡之士,可谓盛矣!郁起麟家有梅花草堂,程嘉燧有《题语溪郁振公梅花草堂》诗,诗云“竹寒沙碧堂成处,移得官梅绕屋栽”,读来令人兴发,真所谓白云清风,孤台明月,可以想见其人!为梅花草堂题诗的程嘉燧,不是一般人,他善诗画,与娄坚、唐时升并称“......
【郁氏文化】郁姓的起源考证郁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多地区的古老姓氏,汉族、回族、壮族都有此姓。 郁姓是罕见的小姓,历史上不能与孔孟等名门贵族相比,所以在官谱中有关郁姓的信息记载较少,甚至没有记载。 有关郁姓的来源记载,在姓氏书籍中只有零星描述。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