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可以留住历史,可以激发人们对往事的想象。名居,或因其房主的显赫,或因其工艺的出彩,因此其历史的内涵可以更为深厚,其想象的空间可以更为丰富。
在这里,我们用图文来保存名居老宅的记忆,既表达对屋主人和建筑者的敬意,也表达对历代保护者的敬意。
俞氏老宅访古
民国时期,民间用“东乡萧家的谷,西乡何家的竹,墙头欧家的屋,昌国俞家的福”来形容象山的四大家族。来到石浦昌国街,询问“九代书香”俞氏老宅在哪里,当地人极为热情地介绍道:“俞家就在西门街,房子到现在看上去依然很气派。”
俞氏居群在昌国西门街南段西侧,占地约35000平方米。街西八个院落,一座宗祠,三面围墙。前部五个联建楼院大部分保存完整,多为晚清建构,中间以“办耕居”自名,临街有“文林第”等门匾,表明屋主崇尚耕读文化。踏入依然傲立的俞家老宅,满眼都是岁月的沧桑。
如果,斑驳的墙壁会说话,那么它一定会将这古宅的兴衰荣辱历历叙述。出生在古宅的俞文骐说,自从60多年前离开古宅,就再也没有回去居住过,古宅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住过的人,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些零星的记忆。但是,他的这点记忆,为俞家古宅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
从小受书香的熏染,年逾古稀的俞文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看上去很有气质。据老人家讲述,他的祖上有一名武将,当年来到昌国抗倭,战事结束后,就留在了昌国,从武官晋升一级,变为文官。从此以后,俞家重视知识,代代以读书为重,显赫一方。
文骐的父辈有四兄弟,分为四房,以河流为房号,依次为:江、淮、河、汉。江、淮、河、汉,指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出处是《孟子·滕文公》:“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江、淮、河、汉四位房主饱读诗书,全部毕业于上海某大学。大房生下的儿子取名以鸟字为偏旁,二房没有儿子,三房的儿子取名以马字为偏旁,四房的儿子取名以鱼字为偏旁。鱼、马、鸟意为海、陆、空,看文骐的名字,就知道他是三房的儿子。
俞是昌国的大姓,当年,昌国西门街上的住户90%姓俞,但江、淮、河、汉四房的宅院占据了半条街。如何判断象山的老房子建于明朝还是清朝,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一看立柱和柱础,立柱和柱础都是方的,一般是明朝建筑,若立柱和柱础是圆的,则一般可判断为清朝的建筑物。
有一回,文骐去一处老宅院参观,主人家骄傲地告诉他,房子是明朝建的,你看柱子是方的。文琪说,尽管柱子是方的,可柱础却是圆的,这是冒充或者后来修缮的。
因为在文骐的印象中,小时候,他居住的老宅,都是方柱子加方柱础,听大人说这才是正宗的明朝建筑物。二看堂前,一层直通到顶,是明朝的,若堂前分为上、下两层,基本可判定为清朝的。据说,明朝规定,堂前只有一层,算是一间房子,只交一间的房税,若分为两层,算是两间房子,就得交两间的房税。
明朝百姓为了避税,所以堂前一般只有一层。文骐说,俞家老宅建于明清两朝,尤其是明朝的房子,还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