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宋德佑元年(1275)《俞氏金字谱》(金字谱由先祖南宋恭帝朝监察御史俞浙(1215―1300年)亲笔编纂,记载自唐朝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五百九十年间俞氏家族的发展藩衍、支派分支、散处地域等情况,有序文、画像、世系图等。)载:庄公为五峰俞氏一世祖,庄公(684―763年),住山东省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世系图详细记载了从五峰俞氏祖庄公起至二十世止的各代真实名讳,并分列了剡、杭、汴、明各大派的排序,其中 公为明派始祖,下有桂林始祖俞鼎名讳。我桂林俞氏始祖鼎公为庄公(一世祖)下第十世裔孙、稠公(第六世)之一支、四子 (第七世,862-934年)的后裔。即鼎公父亲仁宜公(第九世)祖父承奕公(第八世)曾祖为 公。
简述如下:
一世祖庄公,字以威,行明三,唐德宗时赠节度使。生于唐中宗嗣圣充年(684)甲申二月初五日,卒于开元二十四年(763)丙子九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三岁,住山东省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庄公生二子:颐正、祥正,墓葬青社。
二世颐正,字端祚,行谦一,生于太极元年(712)壬子三月十七日,卒于大历元年(766)丙子二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配赵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祥正,字端祯,行谦四,生于开元四年(716)丙辰九月初八日,卒于建中四年(783)癸亥三月初三,享年六十八岁,唐宪宗时赠御史中丞。配杨氏,生二子:允元智元,墓葬青社。
三世允元,字忠信,行尚五,唐代宗时仕通州通判,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辛已年十月初三,卒于元和三年(808)戊子七月初六日,享年六十八岁,配吕氏,生一子:颜谋。
智元,字忠明,行尚九,唐德宗时仕节度使,生于天宝二一年(744)甲申八月十五日,卒于长庆二年(822)生寅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配许氏,生二子:颜芳、颜晖。墓葬青社。
四世彦谋,字能甫,行五二,唐德宗肘仕开通元礼选举生于大历元年(766)丙午十月初五日,卒于元和元年(806)丙戌八月初三日,享年四十一岁,配吴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颜芳,字名甫,行五六,唐顺宗时仕中书平章,生于大历五年(770)庚戌八月十三日,卒于大和四年(830)庚戌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配孔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颜晖,字光甫,行五七,唐宪宗时进士,仕御史中丞,生于大历九年(774)甲寅八月十三日,卒于开成五年(840)庚申二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岁,配冯氏,生二子:致尧、致昱,墓葬青社。
五世致尧,字元高,行和六,唐文宗时仕西川节度使,生于贞元十七年(801)辛已四月初五日,卒于大中十年(856)丙子五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配孟氏,生二子,墓葬青社。
致昱,字元光,行和十,唐武宗时进士,懿宗时仕至太子少师中书郎,赠太师,谥庄襄。生于贞元二十年(804)甲申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光启二年(886)丙午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岁,配吕氏,生三子,长一公居杭州,次四公迁越州,季稠五公迁湖州。
六世稠公,字惠卿,行惠六,唐懿宗时进士,仕睦州刺史(今浙江省建德县),生于大和三年(829)已酉十一月初九日,卒于天佑二年(905)乙丑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配张氏,生四子:、 、玢、 。为避黄巢之乱,弃官隐居剡东五峰坑(今浙江省新昌县拔茅五峰村),为五峰派始祖。墓与长子合葬剡东五峰骑龙斩关,2006年列为新昌县重点文物保护,每年清明节前后,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后裔祭祖扫墓。
七世,行四,唐僖宗时进士,仕剡县令(今浙江省嵊州市),为剡派之祖,生于唐大中七年(853)癸酉二月初五日,卒于后唐长兴四年(933)癸巳五月二十八日,享年八十一岁,配欧阳氏,生二子:承休、承志。墓与父合葬剡东五峰骑龙斩关。
,字国器,行五,唐僖宗时仕歙州刺史,历天章阁待制兼知庆州。生于唐大中十年(856)丙子五月初五日,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癸未二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后寓居杭州,配王氏,生二子:承逊、承拱。墓葬临安,为杭派之祖。
玢,字国华,行七,唐僖宗时仕汴梁副使(今河南省开封市)。生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八月初三日,卒于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二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六岁,配张氏,生二子:承道、承美。居汴梁,为京派之祖。
,字国用,行九,唐昭宗时仕明州大院判(今浙江省宁波),后居大晦,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壬午三月初二,卒于后唐应顺元年(934)甲午三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配韩氏,生四子:承资(支)、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之祖。墓葬奉化小晦大智寺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建亭下水库,被淹没。
八世承资,子仁翱、仁翔,生卒失传。
承奕,子仁宜。生卒失传。
九世仁翔,生子一:宾。生卒失传。
仁宜,生子一:伯鼎(注:《金字谱》世系图为鼎。
十世宾,号京宾,行伯一, 公孙。据《斑竹俞氏宗谱》载:京宾公由大晦迁居奉化斑竹园,堂号为燕贻堂,排行为百、千、万、亿、元、亨、利、贞(注:与《鄞县桂林俞氏宗谱》相同);谱中世系图中列有: ―承奕―仁宜―鼎记载。
鼎,行伯二,字廷器,生于宋太宗大平兴国元年(976)正月十二日卯时,卒於皇佑五年(1053)七月初八日寿七十八岁。马岙《金线谱》世系图旁注写录事参军官衔,与《鄞县桂林俞氏宗谱》相同)。
从年令、排行、世系、官衔等佐证,鼎祖应是我族始祖鼎公无疑,宾与鼎是堂兄弟关系,因而堂名排行均相一致。这与我二十四世祖有家公(字中石)撰的《桂林俞氏宗谱》中 “族谱纪原”和三十世祖俞庚公(字介白)谨识的“俞氏宗派辨”所记述的颇相吻合。《桂林俞氏宗谱》“俞氏宗派辨”载:“俞氏子姓,多远宗晋征西大将军、河间讳纵者,谓永嘉末,从元帝南渡新安,遂居焉,为新安俞氏始祖。嗣后有迁居杭州、湖州、严州、越州、永丰者,皆自新安分派,为江南无二俞之说。”又载“鼎公,行百二,字廷器,居湖州吴兴蠡山(今德清县辖),宋真宗咸平年间(988―1003)。举贤才初任扬州江都丞,后升明州录事参军,复迁浙东制置使。鼎祖见鄞县西乡广德湖之滨有地曰“桂林”,桂木扶疏,遂宦居,堂名燕贻堂。
可是让人匪猜的是有关我《桂林俞氏宗谱》的序、跋中,鼎祖为庄公第十世孙却没有被明确引用或肯定?这是不是当年修谱者因前祖无行次世系,已远去无凭,乃以鼎祖为我桂林俞氏之始祖,以远不再追溯?又是否因我《桂林俞氏宗谱》有关始祖鼎公的上三代履历记载与《金字谱》所述不同有关。特到是《桂林俞氏宗谱》详载鼎祖生于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卒于皇佑五年(1053年),世居吴兴之蠡山,曾祖讳儿,祖讳文明,父讳彬。而《金字谱》记述鼎公的父亲为仁宜公,祖父为承奕公,曾祖为 公。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族祖徙自湖州蠡山,为五峰稠公之一支,纵祖、庄公的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