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俞氏先人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俞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十世祖、俞伯潜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十一世祖、俞文应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十三世祖、俞仕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十四世祖、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十四世祖、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
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十五世祖、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阳巢县。
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元兵以楼船扼马场河等口。濒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会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阳。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海牙复以战舰截采石,而陈兆先合淮兵二十万屯方山,相犄角。通海与廖永安等击之,大败其众,海牙遁。进破兆先,取集庆路。从汤和拔镇江,迁秦淮翼元帅。偕诸将取丹阳、金坛、常州。迁行枢密院判官。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为俞之道,漫漫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俞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