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19
11-07
新闻动态
分享

浅谈于凤至家族故事

信息来源:松原文化网  作者:亿力齐
( }; ^, M  e* M5 t6 {! w& t
据《于氏家谱》记载,于氏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司马庄。明末清初(又说1644年),于氏家族先人受皇帝恩赐,奉“辽东招垦令”到东北进行农业开发。当时,于家的于友、于朋、于宾兄弟三人同行,在烟台上船来到辽宁省营口。又转船沿辽河行至吉林省梨树县,居住数年后,因辽河洪灾迁到怀德县大泉眼村。

0 R3 _! j# q: n+ j2 R  p
 
& P8 x  |- s7 p$ Q4 p
于凤至出生的故居* a+ t" r- Z. `( o

- ]. G# ~+ O& X5 s
    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出生于梨树县大榆树村。他不仅自幼聪明、好学,且少年时代便跟随父亲于学习农耕、经商,后因辽河洪灾,于举家搬到辽河对岸的怀德县大泉眼村,扩大农耕范围,家业日兴,并随之修建府第(现仅存于凤至故居,位于公主岭市南崴子社区大泉眼村)。在于文斗成婚时,于家已经成为当地较有名望的大农。为了更加发展家业,于文斗转到郑家屯经商,后创办商号“丰聚当”。数年后,因扩大经营粮食、木材、食盐等农贸商品,更名“丰聚长”,也是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字号。于文斗在创业经商、就任商会会长和帮助张作霖、吴俊生等人打击抗垦义军等过程中,引发了很多故事。; j0 @: `1 U$ L  o3 w) b
    富商于文斗之女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出生在怀德县(今公主岭市)大泉眼村。按照其属性计算,应出生于1898年旧历5月初八。于凤至是少帅张学良原配妻子。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她幼年开始在郑家屯生活、学习,性格贤惠,仁慈宽厚。与张学良成婚后,逐渐成为张学良将军生活中的贤内助和事业上的忠贞伴侣。“九一八”事变后,于凤至多有捐款、抗日、办学等感人事迹。西安事变后,她为张学良陪牢伴狱、抚养儿女。后迁居美国,仍思夫爱国、维护祖国大局。在于氏家族及其后人聚居地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很多感人故事。 8 ?2 p+ X/ j5 s) g
    数百年来,于氏家族的祖辈先后在吉林省梨树县、怀德县(今公主岭市)、郑家屯(今双辽市)等地生活和创业。围绕于氏家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和传说。特别是于文斗、其女儿于凤至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感人故事,在吉林省南部、中部和西部的各地广为流传,并载史册。# ]% j, y3 V2 ]+ @0 @
/ V+ U& W+ o5 L# m+ S
* n5 A. u8 F0 H, E+ J- L+ c+ l

 2 I7 ]- h. s# R

, I  Y6 Y+ D- F1 `; Q
参加于凤至故居修缮工程的全体于氏代表7 B/ }' I1 K. L: T9 q


    根据于氏家族的族谱记载,以于文斗(1843年3月生―1916年11月)为第一代,其谱系为第二代于凤翥(1870年5月―1958年10月)、于凤至(1898年5月―1990年3月);第三代于兆瀛(1911年4月―1995年9月);第四代于乃川(1940年6月―2006年8月);第五代于至辉(现年47岁);第六代于矗ㄏ帜21岁)。于氏数百位后人现散居在吉林省四平、长春、白城、松原等地。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整理,直系后裔居住在松原,代表性传承人是于至辉,现为松原市丰聚长物质有限公司总经理,市政协委员,曾被选为2008年松原市奥运火炬手。至今,于氏后人世代经营的百年老字号“丰聚长”公司,是吉林省 中西部物资贸易中著名的私营企业。于氏家族的百年故居、珍贵史料和创业经历、爱国事迹分别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多年来,吉林省各地文学爱好者和于氏后人已经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于氏家族传说、故事。其中主要包括:《祖辈闯关东》、《辽河两岸迁居垦荒》、《扩建于府的故事》、《郑家屯丰聚长商号》、《于家人与木板年画》、《扩垦放贷对抗王爷》、《张作霖兵驻于府》、《于文斗巧计救大帅》、《凤至订亲》、《反日引发钱家惨案》、《帅府补办少帅大婚》、《捐办新民小学》、《捐助奥运会》、《西安事变中的于凤至》、《陪牢伴狱的日子》、《于凤至的晚年岁月》、《凤至炒股掘金》等等。目前,于氏家族真实的历史足迹、流传的民间故事、古老的旧居商号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吉林省乃至国内外更负盛名。于家几代人、数百年的风雨历程,已经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融为白山松水间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e+ T. q1 |' j7 n  }$ m% j  Q* J" h
) i; X! u# Y5 J6 d' J

 ; f- v8 G4 c1 d

于家后裔的四代人

$ f  E" I6 @* d9 J
    民间流传的《于氏家族故事》是于氏后人和民间艺人根据历史事实,口头创作而成。又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于氏家族和民间艺人的口头流传的众多故事,与各地收集的历史档案、影像资料相结合,具有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故事流传在吉林省中部、西部和辽宁、黑龙江等地,具有东北地域特点,是关东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汉、蒙、满等多民族融合的社会进步,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故事。于氏家族的关东故事、于凤至的爱国事迹等,从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吉林省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社会教育意义。. P4 r. {5 q+ b/ G+ L
    从建国初期开始,于氏后人进行搜集、整理了多种蒙、汉文文学作品和历史档案等。后裔代表在松原市注册了丰聚长公司,弘扬于文斗创办商号的百年企业文化,使老字号得到传承。去年以来,于氏后人筹措资金修缮于氏故居,并积极挖掘家族文化,已通过文化主管部门成功申报《于氏家族故事》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受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民间文学的瑰宝―于氏家族故事的原生态说唱环境出现生存危机。在民间文学濒危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现在年轻一代价值取向转变,追求时尚娱乐,欣赏、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另外,由于老一代民间艺人的故去,使民间故事,特别是是家族故事后继乏人。现在,就是在于氏家族内部,能完整讲述于家故事、于凤至事迹的人也所剩无几,处于失传的边缘。现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使其保持原生形态,并较好的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于氏网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于氏家族圈

全网第47大家族
已有620万位宗亲
99+

于氏家族圈

全网第47 大家族
已有620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于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关于炎黄于氏网
炎黄于氏网(yu.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于氏新闻,于氏话题,于氏名人,于氏源流,于氏文化,于氏企业,于氏族谱,于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于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于氏宗亲网站。
炎黄于氏网以弘扬于氏文化,传承于氏文明,促进于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于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于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文化
喻氏文化艾氏文化卫氏文化解氏文化时氏文化冉氏文化宫氏文化项氏文化闵氏文化阮氏文化宁氏文化应氏文化蒲氏文化阳氏文化吉氏文化司氏文化席氏文化晏氏文化华氏文化强氏文化穆氏文化冷氏文化姬氏文化古氏文化揭氏文化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