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据清《缙云县志》和县内各《应氏宗谱》所载,科举时代,应氏有明经一人:应德彰,元代人。拔贡一人:应有陶,清代人。岁贡十二人:应善、应熯、应熇、应大有,明代人;应维翰、应文昭、应道南、应国璋、应献采、应立新、应立纯、应文彦,清代人。廪贡一人:应攀桂。例贡廿三人:应邦宗、应钊、应良伯、应思道、应守仁、应一挂、应以勤、应继学、应从政、应继松、应鏐、应锵、应懋、应守儒、应以明、应以雷、应继礼、应廷柱、应攀球、应攀霞、应则鸣、应维全、应兆魁。邑(郡)庠生一百八十三人。...
婺地永康,百工之乡;文物荟萃,三才和张;巧匠云集,五金烁光。“始晋风之高逸,历唐韵之悠长。梁朝缙州府,留异郡东阳……”流连在永康芝英古镇的阡陌巷道间,穿梭在白墙黑瓦的祠堂群落中,一首诗意优雅的《芝英古镇赋》,将千年芝英的悠长历史娓娓道来。芝英的故事离不开应氏家族。应氏家族来自河南的汝南,始祖是应詹,人称应氏南宗始祖。东晋初年,出仕江南,晋时占籍永康芝英这片丰腴的土地,至今已有1690多年。应詹是东晋重臣、贞臣,在《晋书》里面有长篇传记。《晋书》史臣曰:“应詹行业聿修,文史足用。入居列位,则嘉谋屡陈;出抚籓条,则惠政斯洽。”应詹封观阳侯于永康,是芝英应氏家族千年精神支柱,其“至公至平至谦至顺”的遗训是芝英应氏传家典要。近一千七百年来,应氏家规在应詹遗训的基础上经历过多次修订。明代应尚道太公之时,依据朱熹、王阳明的理学思想精髓,参考《朱子家训》的治家要典,拟定应氏《家规二十条》。自此,“几四五......
素有“忠贞报国,孝善传家”遗风的三溪源村,位于缙云县三溪乡的西面,离缙云县城35公里,是“神仙居”与“仙都景区”风景线中心点的人间仙境。该村的西应自然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悠久的人文历史。三溪源村全景矗立在西应村村口的地标性建筑“父子御史牌坊”雄伟古朴,“牌坊”上醒目的“忠贞报国,孝善传家”八个大字,是应氏内纪第十世祖“赠御史应仪公”为子孙制定的“应氏家训”。“父子御史”牌坊尔后,应仪公之子十一世祖“纠弹御史应公”对先父的“应氏家训”继承发展,细化出700余年来代代相传世世遵循的“龙溪应氏祖训十则”。“龙溪应氏祖训十则”以“为官、为子、兄弟、夫妇、交友、为士、农业、为工、为商、治家”等十大家训为内容,教育子孙后代要忠厚仁义、天下为公、敬廉崇法、勤敏诚信、孝善传家。龙溪应氏祖训“纠弹御史”应珪公,乃龙溪应氏(西应村)第十一世祖,字公玉,生于南宋景定庚申(公元1263......
九月二十五日下午,江西应氏分会会长应道花、福建应氏分会会长应赞平,在漯河市姓氏研究会会长杨法正、襄城县政协委员应军、平顶山市新华区应收培同下,来项城市南顿镇上码头村寻根问祖。项城市侨联主席、项城市姓氏研究会副会长蒋兆梅、项城市姓氏研究会副会长席军、项城市姓氏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李卫星,全程陪同客人到南顿镇上码头村寻根问祖。下午三时许,应道花一行来到市侨联姓氏研究会办公室。市侨联主席蒋兆梅首先对应道花一行来项寻根问祖表示亲切问侯。并由姓氏研究会副会长席军介绍了应氏发详地上码头村,自秦汉以来的发展、发详、传承情况作了介绍。东晋南迁时,应氏族人大部随之南迁,少数后裔守在祖地南顿上码头村,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仍有三门八兄弟五十口人在应氏祠堂(早已被毁)附近安居乐业。从应曜开始,按三十年一代人计算,应氏后裔大约传承七十三至七十五代人左右。应氏一行十人在蒋兆梅等人陪同下,又到南顿镇村委会,村民刘好明介绍了应......
...
...
...
...
...
...
...
...
应缓(864—953),永康大田人,字隐瑎,应裒之子,行第二十,昭宗大顺年间(889—891)仕杭州观察军衔事衙推,天复辛酉(901)转授江西判官,天佑甲子(904)进升度支盐铁使,配蒋氏,赠夫人,遂家于钱塘,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由婺徒钱塘,后因兵革之扰转迁台州宁海梅林,以其地属浙东。号曰浙皖祖。以孙贵赠会嵇郡公,恩赐家庙于旧居钱塘。——为宁海应氏始祖。...
古顿子国不仅是顿姓的发源祖地,也是应姓的发扬望地。周成王时,在古汝水之阴、滍水(今沙河)之阳,殷商应侯国旧地(今平顶山西郊薛乡滍阳岭一带),封武王第四子姬达为国君,仍称应国。约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前后,应国为楚所灭,存续约420年。应国国君后裔不忘祖根,以国为姓,至今已用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到秦朝末年,秦朝名士应曜隐居顿山(在今项城西南),开基立祖,东汉时成为南顿望族,延至两晋,连续九代,三百余年,文臣武将,英才辈出。...
应氏主要有两大起源,皆属于以国为氏。据《通志》载,应,侯爵。武王第四子所封,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汉初有隐者应曜。后汉将作大匠,望出汝南、颍川。又《汲古文》云,商时有应国。故至少在商代,就已经有以应为氏的了。仙居应氏自称为周武王之后裔,以汝南为郡望。据《应氏宗谱》载,西周武王四子韩封于应,自宋若、虚伯二人起号为应姓,地在汝南。韩传四十五世生詹,詹字思远。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以义勇立功,拜观阳侯镇南大将军,南渡为江南应氏。詹子元公在永康官田落户,即为永康应氏始祖。宋乾德年间(963~969),第八十世孙节岩徙居厦阁(今下各)。节岩传五世回迁永康,后来成为西应、东应。节岩另一孙已访仍居厦阁,传四世孙禹阶,后为西桥(现双庙等地)之祖。禹阶生闻义,闻义生二子,长咏甫次咏兰,养一子延寿。延寿本姓陶,临海长潭人。如今的下各人几乎全是延寿后裔。应姓人的聚居点较为集中,如下各村、双庙村。但也有由厦......
...
...
...
全祠梁楣上悬挂大小木质匾额20多块一、【灌阳候】晋成和七年(332年)四月十五午时下,奉旨勒赐督理南平武陵三郡军事大将军詹公(应思远)为“灌阳候”。其匾为竖,四周托边成马糟型,红底金字,龙凤护拥。二、【荫德发祥】嘉靖丙辰(1556)葭月,章安金贲宁题:“荫德发祥”,并刻有朱红印信二方。三、【耆年硕德】顺治十一年(1654)赐进土第文林郎知缙云县事顺始震为耆民应铨之而题:“耆年硕德”。四、【一门三节】龙清乾隆十九(1754)岁次甲戌奉旨为生员应起玉妻卢氏、媳丁氏黄氏而立:“一门三节”。现荐牌坊上的“圣旨”石雕一块。五、【明经】乾隆五十一年(1786)岁次丙午冬月,赐进土出身文林郎特授处州府儒学教授来淑子为贡生应道南题“明经”。六、【观光上国】乾隆五十七年(1792)岁次壬子大吕月,候补分府署处州缙云县知县左为太学生应景鸧立:“观光上国”。七、【联辉】嘉庆二年(1797),奉旨钦赐俞定珏、俞定......
芦浦应氏古宅台门位于苍南县龙港镇芦浦社区芦浦老街旁的应氏古宅,当地称“应家底”。古宅由应氏祖上应廷秀(1686-1751)约于清朝乾隆年间所建,距今已经270多年。他中年时期在后园朽树下意外获得一批黄金,再加上经营有道,成为当地巨富,致富之后他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应氏古宅。应氏古宅坐东面西,南北临河,宅院前后都有大门,原是一座全封闭的宅院。它由倒座房、前院、台门、内院(中院)、厢房、正房、耳房、前厅、后院、后厅、马厩等构成四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古宅房屋建筑讲究,门窗台门地面瓦当都有各种精美图案,占地2000多平方米。应氏古宅第一进由倒座房和前院构成。在台门对面有一座影壁,雕刻有精美图案,现也已被拆掉。从大门到台门之间的庭院叫前院。从台门进来,便可看到一个大庭院,这是内院,在三个庭院面积中为最大,由两百多块长约两米到三米的条石铺成,非常平整,小时候常见古宅百姓用来晒稻谷。古宅第二进有南北厢......
双庙乡应氏古民居应氏由来西周武王四子韩封于应,自宋若、虚伯二人起号为应姓,地在汝南。韩传四十五世生詹,詹字思远。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以义勇立功,拜观阳侯镇南大将军,南渡为江南应氏。詹子元公在永康官田落户,即为永康应氏始祖。宋干德年间(963-969),第八十世孙节岩徙居厦阁(今下各)。节岩传五世回迁永康,后来成为西应、东应。节岩另一孙已访仍居厦阁,传四世孙禹阶,后为西桥(现双庙等地)之祖。禹阶生闻义,闻义生二子,长咏甫次咏兰,养一子延寿。延寿本姓陶,临海长潭人。如今的下各人几乎全是延寿后裔。夏閣应氏家乘应姓人的聚居点较为集中,如下各村、双庙村。但也有由厦阁迁至十都应(原为王宅)、后应、寺前、茶溪、前应、新屋、岭下、前洋、马大仁、下应、里基岙、坑口六、肖烊、上应等村。应氏祖训训为子行莫先于锡类,品尤重乎克家,用力、用劳,事固分其大小,致尤、致敬孝无间于安危,是故,舟不游,道不径,无忝......
秦末汉初,一些高士躲避战乱和争端,隐居在山林。汉高祖称帝后,听说在淮阳隐居着高士应曜,在商山住着四位学习黄老学说的学者,就派大臣请他们出来做官。应曜无意于朝廷,坚决不去,继续过着自在的生活。当时有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姬达到应为应侯(史称应叔),建立应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应国以鹰为图腾,大约存在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但史料不详。应国的后人以应为氏,尊应叔为始祖。应姓还有其它渊源。康熙字典: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