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入闽始于初唐。主要以从戎、仕闽或自然移民等方式进行。根据〈福建通志〉〈闽书〉〈福州府志〉等记载,自唐至清以来,姚氏入闽为官有二百二十多人,其中大多秩满还乡,少部分随职落藉任所,繁衍后裔,其主要分布于漳、厦、福州地区,闽东九县、莆仙及闽北之顺昌、浦城。当今史学界公认,吴兴堂后裔姚天明为入闽始祖。除闽地大部分姚姓外,古潮州府讲潮州话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甚至汕尾市)有多支姚姓后裔,其中潮阳姚、揭阳姚、海阳姚(即潮安姚)及闽西客家姚氏,皆是天明公后裔。
福清江兜——韶溪亭
天明公,字世祯,为唐赐进士第,官拜太常奉礼郎,是吴兴姚思廉六世裔孙,属其次子姚恽分支。为避黄巢乱,居河南固始。淑配唐氏,传子三,分孟、仲、季三房。唐光启年间,天下大乱。公元898年,天明公从王审知入闽,为侯官县大尹。秩满择福清与莆田交界处的韶溪山(今在福清江兜)居之,是韶溪姚氏的开族始祖。韶溪山南临兴化湾,海阔天清,风景优美,福州至闽南的古驿道依山而过。天明公后裔念先祖长居韶溪山,取堂号为韶溪郡。天明公长子孟房后裔为主在福清境内繁衍,二子仲房、三子季房后裔则分别向仙游游洋、浙江杭州、福建漳州、莆田下务巷等地播迁。天明公堂兄姚凤继其入闽后,择居莆田埔尾,后裔分布莆田、南安、永春、安溪、仙游等地。
姚姓入闽始祖——天明公像
五、莆田姚氏
天明三子(季房)名为文诗,字肇周,号湖霸,官至江州别驾。其六世孙有求仁、安仁、怀仁三兄弟。求仁公于公元1100年从韶溪析居兴化游洋;怀仁失考;安仁登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进士,是天明公入闽后姚姓首个登进士第者,为当时名儒,知书达礼,精研《四书》《五经》。以文林郎知晋江县,政和六年(1116)以从政郎知永春县,后在泉州开族。泉州姚姓有联称:宋代文林郎书经二部,明朝光禄卿廉能一等。
游洋天马山风景区
求仁公传至天明公第九代孙姚榘,字循夫,宋隆兴进士,建州录事参军。出仕后,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从游洋迁徙莆田冲沁,为冲沁派之姚氏始祖。民国32年,冲沁改为沁园;1965年一分为二,成为沁东、沁西两个村,合计总人口近5000人,九成居民为姚姓。冲沁姚为莆田境内最大一支天明公季房派系,分布于莆仙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村落。天明公第十九代孙、明户部员外郎鸣和公后裔尚公,于明嘉靖年间从冲沁徒门兜迁居洞庭,成为洞庭姚氏始祖。冲沁被誉为莆仙姚氏的开基地。冲沁的大孝祠见证了莆仙姚氏的兴衰荣辱,是姚氏宗亲寻根联谊的重要场所。
莆仙姚氏开基地冲沁——大孝祠
天明公归天后,安葬在姚氏发祥地韶溪山顶(俗名江兜岭)。陵墓依山面海,海上有一座小山横在墓前,蔚为壮观。自古传说是大德地,大风水。当地居民历代称天明公陵墓为“姚大夫墓”,甚为爱护。此墓距今有一千多年了,仍保存完好,真是奇迹。可见天明公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天明公后裔经过一千多年繁衍、播迁,约有百万以上,广东最多,福建次之,浙江、江西亦有,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大孝祠主房正立面
1994年,广东潮阳姚氏宗亲代表团曾到冲沁大孝祠谒祖朝宗联谊活动三天。2006年,广东姚氏宗亲曾返闽为天明公陵墓整修扩大,墓碑加高换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虞舜倡导的“孝悌、谦和、诚信、仁让”之明德,必将进一步得以弘扬。虞舜后裔与海内外华人一道,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韶溪山——天明公陵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