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富春严氏宗谱序
古语有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严氏源远流长。始于黄帝第八代孙季连,受赐芈姓;芈季连二十二世孙芈旅,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后裔以庄王谥号为姓,而有庄姓;至东汉明帝刘庄,为避国讳,庄改严姓。魏晋时有复姓庄,故有“庄严同宗”之说。
严(庄)光,字子陵,生于会稽余姚,年轻时即有很高的名望,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之故友,功成而拒官不就,归钓富春山(即今桐庐严子陵钓台)。其高风亮节,千古传颂。后地以人传,易睦州为严州。严郡子孙皆以子陵公为始祖。
严子陵二十二代孙严梦得(字伯祥),于唐天宝年间因避安禄山之乱,率妻王氏、弟严瑗、子严要由桐庐迁遂安县一都二保竹坞村,为严姓迁遂始祖(第一世)。因而遂安严祠有联曰:“先芈而庄而严,姓氏源远;由姚而桐而遂,子孙绵延。”
伯祥公迁遂后,五传至公,生七子,长承邺、次承都、三承徽、四承保、五承勋、六承酉、七承进。后分七派,渐成遂安、淳安一大族。
遂安、淳安富春严氏谱自宋淳v丁未年(公元1247年)始修,至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严公祠五派合修,前后支修十一次、合修五次,共计已修十六次,保存了严族千年珍贵史料。这是我严氏族人一代代重视文化传承的结晶,也是我严子陵后裔难得的福气和享受。
我们严氏是一个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优秀家族,所修之谱历来为人所称道。唐朝翰林大学士窦仪曾序曰:“洎唐之太宗朝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严氏首与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在我《严氏宗谱叙》中写道:“世谱可据如遂安严氏者,不异其异而同,不家其家而族。总千百年之衍一书也,承千人之昭穆一家也。属人之世,孰过于严氏哉?”后有五经博士吴世良等也在我《严氏谱序》中称曰:“遂居全浙上游,严氏为新定(遂安别称)望族。观其所藏之谱,我世家旧宦焉能有此?”评价极高。
时代跨入两千年,适逢盛世,我族着手第十七次续编、第六次合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余年来首次续修我谱。此次续修,从酝酿、发动、组织、采集,到点校、核对、统稿、出版,前后历时十余年。我们出于对老谱的无比敬重与珍惜,创新修法:全部保留老谱――《严公祠合修宗谱》(民国三十六年版,全套三十五卷),重排并标点以重印,新修续谱则独立排在老谱之后。
一部老谱,三十五卷,从谱序到里居,从世系图到世系考,从文苑到墓图,不仅记载着我族数十代列祖列宗,济济一堂;而且传承着我们严氏几千年富春文化,博大精深。仅看那《子陵家训(五十六条)》首条“心吉百事皆吉”六字,就够人受用一辈子的。我祖正是如此。高官也不当,宁愿归耕钓;隐士严子陵,为何传千古?那位生于严子陵千年之后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闻天下,他声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来守是邦”,临钓台,思子陵,却深感“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使贪夫廉、懦夫立”,“始构堂而奠”,并作《严先生祠堂记》“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子陵公之后,伯祥公之裔,我们对此当更有深悟。
新中国成立之后六十余年来,我严氏子孙怀着一颗自然心,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心吉百事皆吉”,代有人才辈出。新谱所列“芳名录”“人才录”,就是我严氏族人中的佼佼者,为我族起着耀祖光宗的作用┅┅
本次修谱,谱名取“淳安富春严氏宗谱”。“淳安”是今县名,是国家在浙西兴建新安江水库(即今“千岛湖”)后,于1958年由原遂安、淳安两县合并而成的新淳安――虽然我祖梦得公是先迁遂安,是迁遂始祖,而遂安已并入淳安;虽然子孙绵延,播迁邻县外省;虽然新安江水电站水库淹没了不少我严村居(包括我们的严公祠),使得不少严氏宗亲散居外地,而我们的根永在淳安(遂安)!“富春”是我严始祖严子陵归钓处,既是我严郡望,也是我族堂号,还是我遂安严氏一族历修谱名中用得最多的,本次沿用之。想来,今谱名定“淳安富春严氏宗谱”,列祖列宗不会责怪,宗长宗亲亦能理解。
留住严氏遗存,传承严氏文化,责在当代,史载千秋!从古到今,编修宗谱总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修严氏宗谱不仅可“敦宗睦族”,让后辈追根寻源,以谱为凭借,脉系宗族情,而且也可穿越历史隧道,与先人对话,凝聚严氏既有精华,发扬严氏优良传统。今逢盛世,国倡建设文化强国,族冀传承文化望族。我们为自己能为抢救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深感欣慰。
本次修谱由于人力有限,加之宗亲散居各地,尚有很多严氏有限文化和宗亲芳名未能集全,敬请谅解。但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把这次修谱的过程当作是“拜谒列祖列宗,问候宗长宗亲”的历程。在此,我们敬仰列祖列宗!我们祝福宗长宗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