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来历】
延屯村,顾名思义,延氏族人最先居住的村子。相传本村始于宋初,先由画姓人在此居住,因战乱画姓人逃走,延氏先祖携族人来此,三移其居。在本村正东约800米处有一地名为延庄,相传为本村先人第一次的安居地。由于黄河改道,洪水泛滥,原来的地方不能居住,搬迁至本村东北约4000米的地方名叫老庄。在老庄繁衍生息数十年,由于被土匪洗劫一空,又搬迁至现在居住的地方取名延屯村,沿袭至今。
【历史沿革】
延屯村自建村以来隶属大名府滑州,又隶属卫辉府滑州,再隶属彰德府滑县,1949年建国初期延屯归滑县万集乡,又归滑县王伍寨乡,再归滑县八里营乡,现归滑县大寨乡。
【地理位置】
延屯村位于大寨乡政府西5公里处,西与八里营镇冢上村接壤,北与赵营镇新庄村相望,南与老爷庙乡的第六营村鸡犬相闻,村北有S222线穿境而过,西有黄庄河贯穿南北。
【姓氏 民族】
延屯村现有延、张、王、杨、卢、赵、郭、刘、程、石、权、孟、田、闰、姚等姓氏,现有人口2700余人,全部为汉族,无少数民族居住,耕地面积4450余亩。
【文化教育】
延屯村现有标准化小学一所,师生300余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考取本科多人,研究生数人,其中硕士1人、博士1人,这都是延屯村的荣誉和骄傲。
【文物古迹】
延屯村以前四周均有土寨相围,相传在村子正南、正北、正西、正东开四个寨门,均种植杨树两棵于寨门两旁,由于年数久远,四个寨门的八棵大杨树长的非常高大粗壮,四个人还不能抱过来一棵树。
据老人相传,自濮阳回村子来到濮阳南关便能看到村里的八棵大杨树,杨树即便是晚上也能看到树上有灯光闪烁,好像在给回家的人们指路一样,八棵大树像守护神一样守护延屯村不受匪扰,寨子的牢固也挡住了泛滥的洪水。相传这八棵大树最后遭到土匪的嫉妒,给放火烧死了,真可惜了。
由于延屯村地处黄河故道,以前连年受灾,所以村里没能保存下文物古迹,唯一的一座古庙在学校搬迁时也被拆掉。倒是听老人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固四周土寨时挖出土龙一条,可能是陶土制作的。据其形状推测,很可能是仰韶文化时期先祖烧制的陶龙,因人们没有保护意识,无人管理,数天后风化成一堆泥土。
【古会庙会】
延屯村民风淳朴,村民大都信仰儒、释、道三教,现建有关帝庙、菩萨庙、火神庙、玉帝庙、土地庙、老爷庙、送子老奶庙等庙宇。农历正月初七火神庙会甚是热闹,初六晚上请歌舞团演出,初七在火神庙前大摆筵席,款待善男信女前来祝贺火神生日。
延屯村的腰鼓、秧歌、彩带、社火均来表演,锣鼓阵阵,欢歌声声,花炮齐鸣,奏响一曲曲农民的欢乐歌,勾画出一幅幅平安祥和的画卷。
农历二月十五是延屯村的古会,每年大戏三天,有大平调、豫剧等剧种,村中的3个腰鼓秧歌队也每天演出,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赶会,小商小贩更是不肯错过时机,场景非常热闹。
2015年2月,延屯村延氏宗族修盖了延氏祠堂,省内外延姓及滑县境内的延姓氏族欢聚一堂。有滑县老店镇西老村、老店集、留固镇路营村的延姓族人,有新乡市、长垣市延氏协会和山东省东营延集、莘县,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陕西省延安市等地的延姓家族都来祝贺。
【农业】
延屯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肥沃,四季分明,一年两熟或三熟。小麦套种西瓜为一年三熟的特殊种植模式,种小麦时预留上种西瓜的地方,来年春天四月份种上西瓜。因土地肥沃,不施用化肥,种出来的西瓜格外好吃,甜度高,瓜味正。每年七、八月份西瓜成熟季节,各地客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村中故事】
十八罗汉斗顽匪
相传很多很多年以前,土匪经常骚扰延屯村。有一次,夜里“铛铛铛铛”一阵急促的锣声和吆喝声划过寂静的夜空,延屯村顿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男丁们各个从家里拿着斧子、铁锨、铁叉、木棒等各式长枪短棒往外冲,一边冲一边吆喝,“赶快赶快,土匪又来了!”原来又是土匪前来打劫。
前几天,一小股土匪来延屯村打劫,却被延屯村的村民齐心协力打退,不料想过了两天,他们又纠集了几股土匪合伙来犯,打更的这才敲响报警的锣声,唤醒熟睡的人们起来护村。
当人们冲向村子的北寨门时,有的土匪已经爬上了寨子,正要往村子里投火把,要放火烧掉村子,村里的人们拼命抵抗,可是因土匪人数众多,有备而来,渐渐地村民寡不敌众,眼看就要被土匪攻进村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只见十八条好汉从村子里冲了出来,个个光头,威武万分,使出十八般兵器,冲进土匪群中,眨眼之间便把群匪打的稀里哗啦,四处溃逃。村子保住了,当人们去向这十八位好汉致谢时,只见这十八条好汉瞬息间就不见了。
人们非常纳闷,只好到庙里去烧香求神灵保佑。当人们备好香烛到庙里去磕头烧香时,好像听到了人的喘息声,人们仔细一看,只见庙里的十八罗汉塑像一个个大汗淋漓,还喘着粗气。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十八罗汉帮着打退了土匪,保住了村子。从此以后,村民们更加信奉菩萨和十八罗汉了。
虽然这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却体现出劳动人民需要英雄和救世主的一种美好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