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现了。
孟子虽然上承孔子,却丝毫没有孔子的谦虚随和,反而跟墨子很像,都是大愤青。
而且,孟子吸收了很多墨家思想,行侠仗义,反战爱民,虽仍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但远比孔子民粹。
不过,学费不是白交的,亚圣不是白叫的,说到底他还是个儒家。
对比一下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墨子的“视人之身若视己身”,“以及”和“若”还是有区别的吧?
一个泛及,一个恒等,仁爱和兼爱的区别立见。
孟子比孔子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受老子启发,开始认识到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性,营造了一套由内而外的哲学体系。
孔子、孟子和荀子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肯定礼乐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爱谈人性,只提过一句“性相近矣,习相远也”。习就是让你合于礼,合于礼的性就是好的,至于人性究竟怎样,到底还是没讲。
没讲的后果就是仁爱理论站不住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说孝悌人人都有,无须解释,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俄狄浦斯王的杀父娶母,你给我解释一下《资治通鉴》上那么多兄弟阋墙父子反目的事实。
不用后人叫板,墨子和老庄早就把儒家驳了个体无完肤,孟子要想重拾人心重整旗鼓,压倒彼时已经风靡天下的墨老,就不得不比他们更精深更缜密。
于是,性善论新鲜出炉。
首先,孟子否定了老子的“道”至高无上论,肯定了“天”还是老大。
但“道”这个概念被保留了下来,剥去了其作为宇宙最高原理的含义,被后世儒者广泛使用,比如“天道”“人道”。
并且,孟子的“天”已不同于孔子墨子口中的A天(天命),而是C天(义理之天),此天才是宇宙的最高原理。
由于人食五谷杂粮,吃了自然界的又还给自然界,终属大自然的一员,因此,天人相通。
这是个创造性的概念。孟子认为,人的心性与天相通,天理人性,一以贯之,又因为天是善的,所以人性中也有为善的因子。
孟子的天与性之关系同老子的道与德之关系相同。
恻隐之心是仁(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义(羞耻感),辞让之心是礼(谦让的品质),是非之心是智(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这四个因子,若能扩而充之,则可为圣人。
那那些恶人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孟子认为是环境和条件使然,使他们不能扩充善的因子。丰年多懒惰,灾年多强暴,难道是人们天生就懒就有暴力倾向吗?不是,是环境“陷溺其心”。
这就好比水原本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你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本性吗?
为了证明四大因子的存在,他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你看见一个小孩将要坠井,会本能地跑过去救他,这既不是为了讨好他人,也不是出于利益算计,而是人之为人、不为禽兽的底线。
有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就有了基础,孟子开始感召统治者像他一样修身养性(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养成浩然之气(崇高的精神气质)不断发散、扩充,王道仁政自然而然也就推行了。
紧接着是荀子。
李泽厚对他的评价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易传》,《中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荀子主性恶,不仅如此,他比孟子更深入地将人性一分为二,一半叫“性”,一半叫“伪”。
去掉偏旁看这俩字就清楚了,一个“生”一个“为”。
生就是天生的,人的自然属性;为就是后天改造的,人的社会属性。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如果保留它,人就会变成动物。
又因为人论力气不如牛,论速度不如马,生存能力远远低于牛马,因此变成动物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之所以到目前为止牛马能为人所用,是因为人组成了社会,运用了强大的社会力量。
因此,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外在规范的约束。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号召人不断向社会秩序靠拢,最终磨炼为圣人。
外在规范是什么?礼法制度。
由于实在太乱,荀子不仅重礼,也开始讲法了。
礼是法的根据,法是礼的体现,礼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个人修身的标准。修的过程就叫“化性起伪”。
对比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善,社会侵染使其恶,所以主张向内正心;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社会改造使其善,所以主张向外学习。
世界观方面,荀子也否定了老子的“道”至高无上论,但对“天”的定义他和老子一样,同样是B天。
问题是B天就是指时间(自然界的变化),而荀子断言自然变化和社会治乱并无必然联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过好自己就行了(天人之分),这,这也太唯物主义了吧?!
而且,过好自己只是起步,荀子理想中的达人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以至能够利用、操纵自然的人,想来想去,也只有《魔兽争霸》里的暗夜精灵族符合他的要求。
其实不难理解。在荀子看来,人性和天都靠不住,只有礼法制度才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他的逻辑很明确:人类社会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织到一起,与大自然相抗争,这就产生了“礼”。礼克制人的自然欲望,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去“学”去“为”去“伪”。
相比之下,孔子尚且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可见作为目的的礼和作为基础的仁同等重要。
而在荀子,你几乎看不到人之为人有什么先天的崇高品质。唯一能使你摆脱蒙昧状态的方法就是吭哧吭哧去学礼,学成了好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孟子首先确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荀子便首创了人类族群的整体气概。前者主内圣,后者主外王,外王到什么程度?
主宰万物,与天地并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