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马上就到了,盘点清明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但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则一直流传下来,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
【阿族说时令】春节祭祖和清明上坟有何不同?扫墓和上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一种重要活动,时间一般在忌日、清明节、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大年初一上坟祭祖的习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这种祭祀先人的活动从上古时期就出现了,在商代正式成为制度。在商朝人看来,家中的先人离世后,也能在天之灵能够看见后代祖孙的生活,所以要祭祀祖先,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能够庇护子孙,消除灾难。这一祭祀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秦汉时期,祭祀祖先已经成为了具有普遍性不可缺少的礼仪活动,加上官方的推崇,便自上而下的盛行起来。大年初一祭祖跟清明节上坟是有差别的。在古代,春节(新年)祭祖
华夏祭祖中传统的五大节日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五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除夕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
清明扫墓送什么花?献花前为什么要数一数?清明是扫墓的时节,人们在前往陵园墓地祭拜先人时,往往都会手捧鲜花,缅怀先人。清明节祭拜时为什么要送花呢?送什么花?送什么颜色的花?送几朵?都是有讲究的。清明节扫墓献花,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中国古人多以折柳和插桃花在墓前。当代受西方影响,多用菊花和素色的鲜花。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都可以,白、黄交错,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思念之情。当然,如果祭拜的对象生前有特别喜欢的花,也可以用来在扫墓时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