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一、源流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
族谱网全程报道,中华郭氏七修族谱颁谱仪式大典2017年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阳光明媚,草青叶茂,四野飘香。湖南省冷水江市三尖社区车水马龙,人潮如涌,龙腾狮舞,热闹非凡,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中华郭氏七修族谱颁谱、迎谱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湖南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幸见证了这一民间盛况。上午十点,各地郭氏宗亲相继到达颁谱现场,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这喜庆的日子里,郭氏家人们的脸上都洋溢这喜悦的笑容。更好体现了我们郭氏宗亲的团结、友爱、和睦、孝义的家族文化精神。族谱网公司代表邹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颁谱仪式。胸前戴着红色的鲜花是不是很帅。在乐器的奏响声中,我们的颁谱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奏国歌、族歌。常务副主修:郭清明上台致辞,在台下迎来阵阵掌声。接下来上台致辞的是主修:郭春放正因为修编人员的辛勤付出,才迎来这次完美的颁谱仪式。郭氏宗长们,您辛苦啦!我们郭氏子孙们都会铭记在心的。郭氏宗亲上台致辞。祝贺我们郭氏家族,人丁兴旺,越来
福州现有郭氏族谱仅查到一位同音的“郭功钰”郭功裕(音)的孙子港胞郭炳基,托东快帮他在福州打寻其爷爷的消息。东快记者在马尾船政学堂学员名单和福州海军学校学员的部分名单里做了排查;也在公安户籍系统中做了搜寻,但都没有找到确切线索。这两天,我们又继续实地走访了福州郭氏分布比较集中的晋安区后屿、鳝溪、鼓岭、溪口;仓山区郭宅村、建新等地,并且请当地的郭氏族人,帮我们查寻了他们各郭氏分支的族谱,但结果依然令人遗憾。在福建省郭氏文化研究会郭会长、福建郭氏文化联谊会郭先生,以及福州市区各郭氏族人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几乎寻遍了福州市区包括鼓岭等地,目前已编辑出来的所有郭氏族谱。但目前仅寻找到一位与郭功裕(音)同音的名字——郭功钰。在福州晋安区后屿郭氏的资料中,有位郭功钰。但他是1912年出生的,有大学文化,一直生活在上海。1994年他还曾回乡来扫过墓。他是福建省郭氏文化研究会郭会长的堂叔。“我堂叔的生平,与你们报道中的郭功裕(音)相差甚大,不会是同一
郭氏祠堂重现雄狮解放前,郭氏祠堂大门外有两座雄狮,非常高大威猛。后来遭到破坏。郭氏祠堂位于内乡县湍东镇庞营村境内,同治9年开始修建历时三年建成,距今已有138年。郭氏祠堂,南北长75米,东西长23米,建筑面积716平方米。整个建筑,依中轴线三进四院,祠宇设计独特,结构精湛,艺术精巧,极富中原地区建筑风情特色,里边砖雕、木雕、石雕风格独特,院内古木参天,相传郭营村郭氏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因而,郭氏祠堂与其他祠堂不同,祠堂内龙头兽脊,钢叉铁戟,雕梁画柱,颇为考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郭氏祠堂在建设之初,即开辟为义学,清末民初,改为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县城一小迁至郭氏祠堂办学,建国后,郭氏祠堂一度办有初中、小学,至1996年,学校从郭氏祠堂迁出,郭氏祠堂见证乐清、民国、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并为各个时期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郭氏祠堂的结构和布局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种族观、道德观、
郭氏宗亲历时两年摄制电视纪录片《中华郭氏望族》“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据介绍,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中华民族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头或部分在河南。而三门峡正是郭姓的发源地。如今的三门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郭氏宗亲心目中的家园。近20年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郭氏宗亲代表先后30多次到三门峡寻根祭祖。世界炎黄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人元表示,通过拍摄中华各大姓氏文化系列纪录片方式,传承姓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重新找回中原的文化自信。《中华郭氏望族》是中华各大姓氏文化系列纪录片之一,于2014年7月26日正式开拍。两年来,摄制组成员战严寒、冒酷暑,先后赴河南、山西、陕西等全国11个省份的43个县市,拍摄了大量与郭氏文化古迹有关的古城遗址、文化遗存、文化论坛、宗庙祠堂、家谱祖训、历史人物纪念馆、郭氏家族祭祖、历史名村名镇、郭氏祖传绝技等人文自然景
广州荔湾郭氏大宗祠是一座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老祠堂东漖街东漖郭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1577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宣统年间又重修。1993年再由海外港澳乡亲捐资重修。祠堂座北向南,歇山顶,面前是东漖河。门口一对石狮子。深三进,通进深51.5米,大门上木刻着“郭氏大宗祠”。第二进,正中悬挂着“世德堂”木匾,摆放着供桌供奉福、禄、寿三星。第三进,正中悬挂“奉先思考”、“崇德务本”木匾,正中供放祭桌,供奉祖先牌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郭氏第十七代孙郭泽乾在该祠创办“东漖郭氏学堂”,校名后来改过多次,直至1988年,在该祠堂的东面由旅港乡亲捐建“东漖侨联小学”,才把该祠内的课室搬到新校舍。现为“海外郭氏宗亲联谊会”和“东漖老人文娱康乐中心”。从荔湾区东漖南路一个不起眼的巷口往内走约200米,就能看见“东漖侨联会”的牌坊,这里是东漖郭氏大宗祠的扎根之处。悠久的岁月并未让这座宗族祠堂建筑蒙上清冷的气息,祠堂内族人忙碌的身影提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