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登录/注册
开通会员
下载APP
我要投稿
新闻
族谱
开始寻根
2019
10-15
新闻动态
分享

须姓主要源流

起源一

”。春秋前期,作为一个小诸侯国的须句国屡遭邻邦邾国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郑十五年(鲁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 邾文公曹蘧Z出兵攻破须句国,国君须句子仓皇逃至鲁国。由于鲁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国君的女儿,便对鲁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因此,鲁公接纳了须句子并好言相慰,然后于次年(鲁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出兵伐邾,夺取了须句国,把须句子送回国去复位。此后不久,须句国再度为邾国所灭。到了周襄王三十二年(鲁文公姬兴七年,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再次出兵伐邾国,夺回了须句国之地。但他嫌须句子软弱无能,因此未再使须句复国,而是将当时逃奔鲁国的郑文公姬捷的儿子安置在那里,显然须句已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并改称为“须昌”。

在亡国后的须句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须句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简须氏、句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须氏正宗。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须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姓,出自商朝时期的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朝时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密须国(今甘肃平凉灵台),国君为姓。关于密须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并不多见。在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的诗句;同在《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的诗句,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记载密须国的文字。《皇矣》是周人自述开国历史的诗篇,有关开国建业的大事才记在其中。史载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孟津,原来归属于商的诸侯国竟有八百多个投向周王,在这么多的诸侯国中,密须国两次出现在当时文人笔下,并被《诗经》收录,说明当时的密须国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国。汉朝以后的史料中,对密须国的记载也是不尽周详。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而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在史籍《括地志》种记载:“阴密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鹑觚县西,其东接县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在史籍《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台县:“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在史籍《舆地广记》中则记载了灵台县的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在密须国灭亡之后,其国王族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密须氏,后在春秋时期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的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境内有个邑地,名叫须,故址在今河南省的滑县、长垣、濮阳三县交界处。春秋时期,须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名称“句须”,一如鲁国与晋国的“宰”、齐国与楚国的“令”,就相当于后来的县令。

在句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句须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居于须邑的古代住民中,亦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须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起源四

源于姚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附庸遂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左传・庄公十七年》中记载:“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按史书的记载,在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他敕封虞舜之后于遂地,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上遂城村南部,建有遂国,子爵,国君称遂子。在春秋时期,遂国为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国人只有四姓,分别为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周王姬胡齐元年(鲁庄公姬同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定宋国之乱,鲁庄公与齐桓公会于北杏(今山东曲阳),因曾遭受过齐国人的侵害,遂国人拒绝参与会议,结果因此惹怒了春秋霸主齐桓公,遂国在会后不久即被齐国所灭。而当时鲁庄公惧怕齐桓公,对遂国被齐桓公所灭听之任之,“伪作不屑”,其实齐桓公灭遂国之后,就将土地还给了鲁庄公,而鲁庄公也十分乐意白得一邑。考古工作者发现,古遂国都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长四百五十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文化层堆积厚约六十厘米,表层为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遂城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百姓称之为“南城台子”。

在遂国被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皆成为鲁国子民,其中的须遂氏族人在后来有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官吏竖头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竖头须,是春秋时期晋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室的宝藏,是王室重臣,多由王室中赤胆忠心者担当,多为世袭。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记载:“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在竖头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简改为单姓须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起源六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樊须,字子迟,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有些史书中亦干脆称其为“樊迟”。人们一般认为,樊须在学业上成就虽然不大,但他具有勇武精神,善于因事致断,仍然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被宋真宗赵恒加封为“益都侯”。

在樊须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须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鱼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鱼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斑纹样式的称谓,由于其形如同鲤鱼的须子而得其所称。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竹子的斑纹如同鱼须,即今天人们所称的文竹、须竹,就专门用其来制作笏、礼典用具,而持有鱼须竹笏的人,皆为朝堂上卿、大夫。此后,“鱼须”就成为中大夫以上官吏的俗称。这在典籍《礼・玉藻》中记载:“笏,大夫以鱼须文竹。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隐义云:以鱼须饰文竹之边。”

在上古官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俗号为姓氏者,称鱼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鱼氏,世代相传至今。在须氏家族中,只有该支须氏的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

起源八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藏族同胞最初的姓氏,据著名藏学家达仓宗巴・班觉松保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的《姓氏白莲苑》等有关史籍的苍久记载,是由猿猴和岩女繁衍不绝,逐渐形成嘎氏、珠氏、扎氏、党氏四大原始姓氏,在有些史籍的记载中将色氏、慕氏、冬氏、当氏列为原始的四大姓氏,然而姓氏学界一般认为色氏、慕氏、冬氏、当氏都包括在嘎氏、珠氏、扎氏、党氏这四大姓氏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须氏网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须氏家族圈

全网第479大家族
已有7万位宗亲
99+

须氏家族圈

全网第479 大家族
已有7 万位宗亲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memberTotal}}名宗亲正在热聊 快来加入
{{t.username}}:{{t.content}}

须氏人脉

{{item.username}}
{{item.userAddress || ''}}
{{item.userCompany || ''}} {{item.userJob || ''}}
下载APP寻找您的宗亲人脉

须氏族谱

    关于炎黄须氏网
    炎黄须氏网(xu3.zupu.cn)是族谱网旗下姓氏网站,这里汇集须氏新闻,须氏话题,须氏名人,须氏源流,须氏文化,须氏企业,须氏族谱,须氏寻根等内容,汇聚各地须氏宗亲联谊会,打造权威的须氏宗亲网站。
    炎黄须氏网以弘扬须氏文化,传承须氏文明,促进须氏宗亲和谐为宗旨,是目前国内涵盖丰富须氏资讯的姓氏网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公益性的须氏文化交流平台。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百家姓源流
    狄氏源流权氏源流宗氏源流劳氏源流祖氏源流那氏源流计氏源流慕氏源流阙氏源流普氏源流郜氏源流丰氏源流索氏源流胥氏源流仰氏源流茹氏源流杭氏源流闻氏源流西氏源流芮氏源流蔺氏源流冀氏源流阚氏源流廉氏源流伏氏源流
    热门姓氏
    炎黄王氏网炎黄刘氏网炎黄李氏网炎黄张氏网炎黄陈氏网炎黄周氏网炎黄杨氏网炎黄黄氏网炎黄赵氏网炎黄侯氏网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微信登录
    手机号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注册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族谱网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您的密码过于简单,请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并及时前往族谱app修改密码
      点击查看详情
      扫描二维码下载族谱APP
      手机验证码登录
      下载族谱APP
      置顶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