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背位于东江之源头、三百山之东南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江西省寻乌县吉潭镇,故有竹园背房之称,而我族就发脉于此。竹园背房系寻乌徐氏之长房,族裔现分布于湖南浏阳、平江,江西万载、宜丰、铜鼓等地。
根据《徐氏大成宗谱》与《寻乌徐氏族谱》源流记载,我宗支源出东海堂。始祖若木公系伯益(舜帝之虞官、费侯)之次子,因父佐禹治水有功,约公元前二0六五年被封于古九州之徐建立徐国;第九十四世祖韬公仕唐侍御史授金紫光禄大夫,为江西丰城开基祖;第一百零九世祖达公明洪武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左丞相、征虏大将军、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进位第一;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均礼公系建文忠贞辉祖公之子,因避靖难,于建文四年与胞弟均宝公由姑夫潘氏尚书带出南京城,辗转祖籍丰城,再寻乌鸭公潭、仙羊岩,事平至吉潭开基;第一百一十五世祖俊高公妣潘氏,吉潭竹园背居住,为我房鼻祖。
据《吉潭乡志》载,竹园背房祠堂清乾隆元年始建于吉潭圩,清咸丰五年因族人抵抗清朝统治,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祠堂共九厅十八井之家族大院,连同一百余族人,全部被清兵焚毁。本房族人由此全部迁出寻乌县或者避难外乡,现遗址尚存我房第一百二十一世徐先一郎仙人(有庆公)庙。
第一百二十三世祖钦祥公幼年八岁自清康熙二十六年随母曾氏与伯公思立,自吉潭而迁浏阳达浒下呼田大屋场居住,系来浏始祖。钦祥公之长子宗胜后裔现居于官渡铜盆滩、次子宗昌迁居于铜鼓县、幼子宗旺后裔现居于达浒中洲等处。清末民初族人相继在铜盆滩建有云端公祠和景荣公祠,中洲宗旺公祠和云凤公祠,今唯云凤公祠幸存,余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二00四年在官渡铜盆滩原云端公祠旧址兴建徐氏族祠一栋。第一百二十六世祖凤高公于清乾隆年间,自吉潭迁于浏阳城西郊,其后裔现居于指背冲、集里等处。
我祖钦祥、凤高两公来浏开基,掐指已历经三百余年,族人达七百余众。欣逢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后辈崇敬祖先情怀与日俱增。二00九年清明,族人共商家族大业,在裔孙辉诒、柏根、伏诒、文诒四人出首资并为首倡导下,成立了徐氏东海堂竹园背房家族理事会和祠堂建设指挥部。理事会和指挥部成员深思熟虑,从千百年大计出发,广泛征求族人的意见,决定了拆除刚建四年的族祠,在原地基上再重建竹园背房徐氏族祠。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寅时祠堂破土动工,巳时偶见一条赤蛇,此乃宏吉大祥之兆,彰显着先祖圣光之灵;九月十八日午时上梁;庚寅岁二月二十一日吉时举行竣工典礼暨祖牌上座仪式。祠堂整个工程耗资超过四十万元,建筑面积达四百四十平方米,三大栋为整体分别高十一、十二、十三米。正厅先祖神位熠熠生辉,左为伴祖观音佛厅,右为有庆法坛;前有一千二百平米宽阔场坪,远望滔滔浏水大溪河、金鸡河归源,后依巍巍松香岭。祠堂申山寅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祠堂兴建过程中全族人丁踊跃捐资,组织者倾力投入到资金的筹集、设计方案的精选、优质工程的保障等工作,无不凝聚着阖族的良苦用心和卓越功劳。
祠堂是宗功祖德之昭显,使祖先神灵得到供奉,又是族人团结、族亲温暖之体现,更为教育子孙为人处世、忠义孝道之胜举。希望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进取!祝愿我族人丁繁荣!富贵满堂!光耀千秋!
二0一0年农历二月吉日
一百三十三世裔孙文诒D首拜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徐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