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益(大约生活于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他是赵氏先祖与秦朝之祖,是黄帝第四代孙。[1]
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任命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1-2]
由于伯益德高望重,禹依据民心天意,将帝位禅让于伯益。伯益为禹守丧三年后,也像大禹避让舜的儿子商均那样,谦让帝位于大禹之子夏启。[1]
夏启即帝位后开始削弱伯益的势力,并在夏启六年杀害了伯益。对此,东夷族奋起反抗,故发生了“有扈之乱”。伯益死后便葬在了其封地商丘宁陵,传说宁陵的王坟古墓便是伯益之陵墓。
主要事迹编辑
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与启争位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来被禹之子启杀害。公元前1973年,禹的儿子夏启发动兵变处死了伯益,引发了“有扈之乱”。传说伯益的尸骨安葬在商丘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