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将,字冲元(1037——1111年),宋仁宗嘉佑八年中状元,时年27岁。据史载,许将是历史上福州地区首位科举制度的文状元。许将历仕五朝皇上(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在朝野任职高官。许将宦海浮沉,曾“三起三落”:恩宠时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赠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官衔从一品;挫折时,被贬至代县、郸州、秦州、杨州、郓州、成都、许昌、开封、颖昌、大名等任知州。那么为什么宋代福建闽清会出现第一个状元呢?为什么许将在朝为官,会“三起三落”呢?本文试从北宋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探讨许将政海成功的因素和受挫的原因。宋史以及宗谱记载许将的事迹简洁可靠,也不矛盾,其政治活动轨迹清晰可见。
一、 北宋时期,闽地福州地区文明不亚中原。
宋朝分北、南两宋,历319年。据史家分析,宋当朝兴旺时财富(GDP)占全球一半以上。可见宋代农业、手工业繁荣,特别是瓷器、丝绸、造纸、火药等生产水平很高,当时的科技、文化、艺术也辉煌,百姓生活相当一段时期悠闲、惬意。但不幸的是宋朝军事上一败涂地,屡受北辽侵扰,北宋为金国腰斩,南宋后被蒙古所灭。历史上中原频繁,但南方相对稳定,生活富庶。南朝时期,其财富曾十倍于中原宋朝。因此北方百姓纷纷南迁,这是历史必然。据史载,历史上中原人士的南迁曾掀起四次高潮。即一、西晋末年,国势衰微,永嘉年间(307——317),北方有五胡乱华,对汉人烧杀掳掠,汉人纷纷南迁,以避锋芒。二、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闽省少数民族反叛中央,唐王朝派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大军讨伐,随军南来的军民甚众,掀起第二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多在漳、泉福建南部。三、唐朝末年,黄巢造反,转战各地,遍及十省,中原人士仓皇南逃。四、南宋末年,偏 安江南,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文天祥等人护驾南逃,当时随之南迁的军民甚多,激起又一股移民浪潮。
福州、闽清地方的中原移民,确切的原因是唐末因黄巢作乱时有王潮、王审圭及王审知兄弟三人,原藉河南固始,随王绪领导和起义军南下,连陷汀州、漳州,嗣后王氏兄弟复攻下泉州、福州。896年,唐帝敕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观察副使,统辖所灭。975年南唐又被宋统一。
许将始祖十一公许令骥于唐僖宗年率五子(许正、许规、许矩、许方、许员),随王绪义军南下福建。光启元年(885)年兵至福建南安时,“十一公”察王绪谋逆,恐遭祸害,弃官远遁。“十一公”将第二、三、四、五等四子散居泉州、兴华、闽侯等处,独领长子许正、辗转来到闽清,隐迹山区。先麟洞,次四都贵湖,后三都龟洋。五六代后迁徙福州城里。到许将出生时许氏始祖入闽已越九世,其曾祖父辈已弃农经商,轻武重文。
相较于北方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的你兴我亡的50年,民不聊生,由于采取归顺大宋的政治取向,没有战事,南方不论是闽越国时期还是南唐时期,福州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中原南迁人才、资金、技术的巨大推动,进步巨大。这段难得的和平发展阶段,时间整整一百年。
二、 宋代重文轻武,以文取士,士人文化、进士至上主义盛行。
宋朝采取文治大政方针,大兴“读书入仕做官”风气,使社会处于文官政治状态,经济弥足,社会稳定。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武将节度使,靠“陈桥兵变”起家。太祖深知军阀权重的危险性,所以采取了文官。对地方长官设三大员:一是节度使,只管军队;二是通判,主管政务;三是运使,管财税。三权分立,彻底解决了武将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恶政。宋太祖文治的又一重大决策是“石刻遗训”。其内容刻在一小石碑上,存放于密处,只有新皇帝即位可以看,其他一概重臣皆不知晓其遗训是何内容。实际上遗训内容是:“必须世世代代照顾,将国家让予宋的后周五室柴氏。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这两点遗训,宋家世代皇帝确实都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后一点问题,其后三百多年,虽改革派、保守派激烈争斗,但落败者终不至杀身,最多是左迁至僻远之地,如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即便都不至被杀。再一个是进一步改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兴于隋,盛于唐,到宋代完善许多。与唐相比,差别是科考的内容不再是诗赋吟作,而是策论。诗词歌赋考的是经义文彩,策论考的是治国的政策水平。唐时门阀制度,等级很严,只有士族子弟才有望通过科举入仕,但宋朝不设等级,凡读书人皆可凭“三篇文章”鲤鱼跳龙门,(秀才、举人、进士)逐级而上。士人文化、进士文化,大大调动了天下读书人的进取心,许多人才脱颖而出,使宋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灿烂,是历史上繁华是朝代之一。由于过度重视了文治,文人优仕、进士至上主义,一般人也不愿靠习武当官,因此也使宋朝军力削弱,国防漏洞百出,以至三百多年国无定土,边境多事。
三、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后党争激烈,高官宦海浮沉反复无常。
北宋中后期朝野变法,与反变法争论不休,党争极其严重,政策反复无常,国家走向衰微。许将为官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在宋仁宗时代,已略施改革,号称“庆历之治”,被称为宋的黄金时代,其实弊病丛生。一是岁币赠予愈来愈多。由于对北辽和西夏采取岁币赠予换和平的政策取向(北辽每年20万两银,西夏每年10万两银),国库空虚。二是“冗官、冗费”增加大量。唐朝的官吏到宋时人数增加一倍,岁赋增加五倍。而岁出的增加只能靠增税来弥补,结果是庶民受苦,国力降低。仁宗之后是英宗,问题更严重。英宗有改革之志,但身体孱弱,又是皇太后共同执政,所有问题能拖的尽可能拖而不决。不幸的英宗在位5年后去世。满十九岁的赵顼继位,这是1067年的事。在病榻上英宗再三叮咛皇太子,要完成国革。神宗一即位,就宣旨:“联奉先帝遗嘱,拟即着手改革国政,以使我大宋以复苏。”关于改革的事,宋神宗首先想倚重“参知政事”欧阳修,但欧阳修却以“不可勉强”为由推辞,不赞成推动改革。同平章事,曾巩推荐王安石。王安石当时在南京任知州,王安石被神宗召见,神宗问改革之事,王安石滔滔不绝、慷慨陈词,坚决支持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主张以“青苗法”为主,青苗法不外乎是国家以低利对农民融资。当年是收割过后要种苗时,大多数农民都闹穷,为了吃饭,连种谷也卖了。地主豪族,于青黄不接时放高利贷,利息达6—10成之高。届时无力偿还农民只能潜逃为流民,社会不安定,国家税收也少了。青苗法贷予农民的利息只有2成以下。青苗法公布,地主豪族反对之声浪起。连在朝的官吏也反对,因为他们大都出身地主豪族。新法之中还一个“募役法”,亦称“免役法”。宋时将农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上等阶级——一等户、二等户属富农,被认为是经济上富裕的阶级,因此国家常派多项杂务让他们承担,如官差的住宿接待,国家物资的运输、保管,甚至包括押送犯人,而这些杂务、国家是不支付报酬的。因此人们不喜欢成为一、二等户,成为富裕户会破产。王安石变法的办法是要一、二等户富农缴纳一定金钱,以免除政府派出的杂役。政府再用这些钱雇佣人员担任这类工作。
熙宁元年(1068年)司马光、王安石同为翰林学士。此时司马光50岁,王安石48岁,苏轼33岁,许将31岁。司马光由于反对新法,辞去翰林学士。在洛阳一呆15年,专心著作《资治通鉴》。他多次强调“除非将新法从根拔除,不然这个国家无药可救。”强烈表示反新法,守旧循规。新法推选之初,带来了两派的对立和论争。朝野议论纷纷。皇太后、皇后和一些太监常在神宗前表达对新法不满。到了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对王安石说“卿到江宁休养一段时间吧。”王安石离职后,吕惠卿接任,虽然仍执行新法,但压不住台,显得很乱。不久神宗又召回王安石。此时他已56岁。没有当年的霸气,却有了退隐的念头。他有一首诗《泊船瓜州》写的是他现奉召进京,由长江转入运河一个叫瓜州的地方。“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退隐九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十岁的皇太子哲宗(赵煦)即位,皇太后高氏居摄政之位,她是彻底厌恶新法的人。高氏立即召回坚决反对新法的司马光,重新任宰相,固执的司马光,将新法派人士从朝廷赶出并且逐一废止新法。神宗去世后一年王安石、司马光同年辞世,但司马光比王安石多活了五个月。在哲宗和高太后共同执政八年,太后高氏殁,十八岁的哲宗新政(1093年),和父皇一样对国革有极大热情,决定再行新法,又把朝中旧派人士悉数赶走。政治方针一再反复,无法推动一贯的长期政策,由于新法、旧法两派之争,宋朝政治开始衰退了。但哲宗元祐八年亲政也仅仅七年,年仅25岁,末生有皇子便去世。该立哪个弟当新帝,向氏皇太后与宰相章惇意见相左。章惇欲推简王,向氏欲立端王赵佶。赵佶便是宋徽宗。徽宗帝即位时年满十八,但向太后仍摄政,主张两派和解。一年后向太后殁,虽继续推行新法,但严重走样。背离变法理想,新法纯粹以筹措供应皇帝过奢侈生活之钱财为目的。徽宗时代的宫庭,居政治核心地位的人是宰相蔡京。蔡京不属新法派,也不属旧法派。是无节操骑墙派,他的儿子蔡攸是徽宗的玩偶,专伺皇帝的糜烂生活,还有一个董贯的宦官。这三个人运作的“花石纲”,劳民伤财,激起非常大的民怨,终致山东宋江造反、浙江方腊起义。徽宗是一个艺术家气质的皇帝,根本不适合当皇帝,以至江山失陷,二帝被俘。北宋之后,是南宋偏安,对金之女真族南宋主要是主和抗战激烈斗争,并于1276年灭亡。
李纲话许将宦海嗟无奈
许将(1037-1111),北宋状元宰辅。李纲(1082-1140),南宋进士宰相。此两人系福建同乡,隔代人。许将历仕五朝,历守变法主旨;李纲历仕三朝,力主抗金统一。二人在宋朝这个外部边患无穷,内部党争激烈的封建皇权专制朝代,官海沉浮、反复无常是摆脱不了的命运、唯嗟叹而已。
先说许将。许将告老还乡,病逝福州,墓葬长乐梅花。许将过世后,李纲曾拜谒许府,为许将题墓志铭。金文是:“文定许公,当仁庙嘉佑中廷对,为天下第一。历仕五朝,逾四十载,入位丞弻,出拥节旌,其勋业、行义、经术、文章皆兼备之、为当世所瞻仰。”这意思是说,许将个人学问、政绩、人品兼优。李纲这个人秉性刚直,曾任御史,相信他对许将的评价是极为认真准确的。评价是一回事,经历又是一回事。许将的从政过程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在仁宗、神宗时代,许将初出茅庐,才华横溢,即多获重用。状元后,任职多个重要部门,类似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组织部、教育部、国防部等都有阅历。可到了英宗时代,因太后听政,保守派掌权,许将因坚持变法“言事”,,被贬至府县有十次之多。按时间走序,许将到过的府县是代县、郸州、秦州、扬州、郓州、成都、许昌、开封、颖昌、大名。但到了哲宗亲政时代,许将又获重用,官居门下侍郞、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权领付宰相,位居中枢。许将在这十年高位期间,可谓弹精竭虑,但仍备受委曲。到了徽宗时代,许将又犯难了。那时蔡京为相,指使御史中丞朱谔攻击许将“两面派”,无端把许将隔离审查了半个月。结果许将一贬再贬,最后告老还乡才了之。
再说李纲。李纲邵武人,幼有大志,随父过军戎生活。当年西夏兵围延安,十四岁的李纲骑马佩刀守护城头,显少年英武之气。徽宗政和二年中进士,时年30岁。先授镇江承务郎,三年后升为监察御史,但做了不久,以言事忤权贵,降职为员外郎。政和八年李纲起用为太常少卿,国史编修,是个文散官。宣和六年六月京师开封闹水灾,李纲不顾自己官小言轻,多管闲事,上书揭露水灾是人为因素。徽宗见奏非常生气,把李纲贬到沙县做税务官。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京都一派惊慌。李纲奉召回京,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负责开封防御。击退金兵以后,李纲反对割地求和,被钦宗罢官,虽经“太学风朝”,又官复原职,但不久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谪江宁。李纲去职之后,金兵再度南侵,陷太原,进逼汴梁。钦宗又速调李纲回朝,可惜未待李纲各路勤王之师赶到,徽钦二帝已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以后,宋高宗急需倚重能臣,于是又拜李纲为相。李纲锐意抗金,但投降派根本不想打仗,这一次李纲仅在位75天即罢相,陈东等太学生虽再次伏阙要求高宗留任李纲,但陈东等被杀,李纲无奈流落福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正月十五日,李纲抱恨逝世于福州椤严精舍,终年58岁。有人统计,李纲辅佐三个皇帝,在其无过错情况下被罢官6次,贬谪10次,流放3次,放逐行程23000多里。在一次次的贬谪中,李纲有太多的无奈。在鄂州时,李纲作了一首《病牛》的诗,隐喻自己的心境。诗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时间越过千年,历史又回归到现在。许将、李纲的光辉也好,无奈也好,后人们都在传承什么,做些什么呢?
先说李纲。历史评价李纲为民族英雄,定位可嘉。邵武市人民在李纲故里邵武市区主干道修缮“李纲祠”,命名主干道为“李纲路”。在市南辟“李纲公园”,公园草坪上矗立花岗岩石像“民族英雄李纲”。李纲在世时虽做官无奈,但后代受人尊崇,风光无限实无憾也。
再说许将。许将宋史留名,皇家谥“文定”,褒“世美”。福州、闽清等地皆有许将史迹文物。北京北海公园“快雪堂”,国家书法博物馆,保存有许将任开封府尹时书法真迹摹写王羲之“兰亭序”花岗岩巨碑。陕西西安简阳市文化公园立有许将半身雕塑。福州五一路有“状元境”、台山公园历史名人堂刊勒有许将史迹石碑。许将故里三都“许氏入闽祖十一公纪念馆”庭中塑有状元公许将石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