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至明朝有人著<<百家姓>>,其中亦有“索咸籍赖”,从历史书籍上可以认定,上古即有咸姓,但从汝南迁到山东,因无史记可考,为此就确定山东籍。近来从山东来人说:“在莱州湾昌邑一带,还有户咸姓家族在居住生息。”
清嘉庆初年,清王朝将东北边禁开放。允许汉人到东北开荒种地,那时莱州湾一带,靠海边全是盐碱地,农民无地可种,种也不打粮,收成少数粮食,还不够地主的地租,捕鱼又无鱼具。加上税务繁重,地主渔霸,勾结欺压和剥削农民,使贫苦农民无法生活,更不愿甘当饿殍,就纷纷外逃,谋取生路,这是关里人上东北主要原因。
当时烟台是海运大港,它离大连近,关里有上东北,全在此地上船,昌邑离烟台近所以莱州湾一带农民上东北的人多,也由于有这样的方便条件,有的关里人到东北后回乡探亲,大夸东北地大物博,盛产粮食,如何好过等等。尤其吉林平原地区,粮食如山,这就吸引大批农民,由烟台搭船,逃往东北求生。我咸姓祖先咸梓义就是咸家第一个到东北的先人。
我们祖先咸梓义在他十岁时,家中已无什么亲人,年虽不大,但很有胆识,身材又高大,能劳动,未成年已有大人风度和智慧。听到东北好过,心想若是在家乡困守,不如外出闯一闯,好在家中无牵无挂所以就变卖家中一切家当,凑足路费,搭伴外出,过海先到辽阳一带,一看山林树茂,不适合种地,又北上到吉林北伯都纳境万发站。
万发站是东北由北到南的大官道,那时是站,从黑龙江上北京全得走这条大官道。当时西部是大草原,无路可走,又兼土匪抢劫,一般商贾人员,都走东部大路,万发站(当时可能不是这个名)便十分兴盛。祖先咸梓义便在驿站当一名工人。因为他为人忠厚,生活俭朴,很为人重视。
时隔不久,即有人从卜奎(佳木斯)来个郑大人,他原是京官,因事直谏,触怒皇上,罪应该斩。多亏众多僚属,为之求情免死,但发配到塞北,做一个小官。后因昭雪,又提升为镇远将军,后又因他事,调京问罪,行至万发站,因雨停留半月,老夫妻商议,这次调京吉凶难保,不能叫孩子也跟着遭难,莫如将长女嫁出,好在有个生路,正好看见我们的祖先咸梓义尚为可靠,将长女面许为婚,当时拜堂。这二位老人到京,音信皆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