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4-05-22
习珍:零陵都尉。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凿齿:字彦威,襄阳(祖籍湖北襄樊)人,东晋史学家。习辟缰:(生卒年待考),晋朝著名将领,骠骑从事中郎将。习经:(生卒年待考),字嘉言,号寅清居士,自号寻乐翁,新余人。著名明朝文学家。公元1424年前后即明成祖永乐末前后在世。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举进士第。以试黄鹦赋称旨,擢授编修。官终詹事府詹事。经文结构有法,诗工七言长句。有寻乐文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习嘉言:(生卒年待考),江西新余人。著名明朝大臣。习嘉言在明永乐年间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官至太常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曾主持......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有着众多名门望族,如庞氏、蒯氏、蔡氏、黄氏、马氏、习氏,庞氏有庞德公、庞统,蒯氏有蒯良、蒯越,蔡氏有蔡瑁,黄氏有黄承彦,马氏有马良、马谡。习氏也不遑多让,为了方便阅读先列个名单:习融、习郁、习询、习竺、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宇、习祯、习忠、习隆、习授、习氏。为什么说习氏是荆州名门?《三国志集解》中卢弼作注时提到习氏为襄阳巨族,案《晋书·山涛传》习氏直到西晋时期依然兴盛。季汉有习承业、习珍、习祯,吴国有习温、习宇,魏国有习授,习氏也算得上分侍三国了,可以保证家族传承。“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晋书·山涛传》“习氏为襄阳巨族”——《三国志集解》关于习氏的记载大多来自《襄阳耆旧记》,其作者习凿齿也是习氏后人,生活在西晋时期,享受着习氏宗族带来的富贵。一个个来看吧,习融未曾出仕,他以德行著称,这也是东汉时期一直提倡的。他......
遵义的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相传为习姓发源地。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你甚至很难在贵州的旅游攻略中,看到它的身影。名气不高,这里却美得让人惊喜。这里的日出云海,是现实版的中国山水画。清晨时,攀上飞鸽寨门观海亭,远眺群山:朝雾朦朦,叠翠的山峦之间,缥缈的云雾,让人如临仙境;而茫茫云海,瞬息万变的翻滚流云,又让眼前的景致,好似千沟万壑中的一片汪洋。当晨雾渐散,延绵的山峦线条渐渐明晰时,黔北大地的山川,便如画卷般从眼前铺展开去。这里的森林光影,梦幻如仙境,是绝佳的山林摄影之地。飞鸽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5.8%,年均气温12.6℃-15.9℃,是天然氧吧,更是一处盛夏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这里不仅有郁闭幽静的森林浴场、色彩斑澜的河谷阔叶林,更有古朴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举世罕有的丹霞板状河床……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
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习姓后裔代表,在白梅村委和新余明德书院的组织下,来到位于白梅村西南7公里的枣木山习凿齿墓,共同祭拜、缅怀先祖...
习响。习姓的得姓是以国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习是一个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而《左传·杜预注》上记载,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折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有着众多名门望族,如庞氏、蒯氏、蔡氏、黄氏、马氏、习氏,庞氏有庞德公、庞统,蒯氏有蒯良、蒯越,蔡氏有蔡瑁,黄氏有黄承彦,马氏有马良、马谡。习氏也不遑多让,为了方便阅读先列个名单:习融、习郁、习询、习竺、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宇、习祯、习忠、习隆、习授、习氏。为什么说习氏是荆州名门?《三国志集解》中卢弼作注时提到习氏为襄阳巨族,案《晋书·山涛传》习氏直到西晋时期依然兴盛。季汉有习承业、习珍、习祯,吴国有习温、习宇,魏国有习授,习氏也算得上分侍三国了,可以保证家族传承。“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晋书·山涛传》“习氏为襄阳巨族”——《三国志集解》关于习氏的记载大多来自《襄阳耆旧记》,其作者习凿齿也是习氏后人,生活在西晋时期,享受着习氏宗族带来的富贵。一个个来看吧,习融未曾出仕,他以德行著称,这也是东汉时期一直提倡的。他......
益阳桃林乡习氏始迁祖逸庵公,讳书琢,元进士,历官西蜀藩府。弟卧江公,讳书磨,元举人,历官贵州哈州州牧。原籍江西泰和县。值元时伯颜、哈麻相继弄权,伯仲偕隐。洪武8年(1375)始徙湖广德安府云梦县,转迁长沙府益阳县长江村。后裔多聚居于益阳县桃林乡罗带河、尹家村等处。宗祠落成于1935年,位于益阳桃林乡石井头。1948年六修族谱时,已传25代,共7000余人。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24年(1844)、光绪12年(1886)、1920年续修,1948年与汉寿、临湘、澧县合修。老派:书合位登台阁佐辅朝廷,兴希正楚护国安邦。新派:勋名畅达德业丰芳,英才卓立笃实辉光。续派:敦诗学礼孝友贤良,家声益远先泽孔长。益阳三官桥习氏始迁祖道传公,明洪武11年(1378)自河南项城宦游益阳,定居于此。其后蕃衍于迎丰桥、黄泥湖、李家湾等地。汉寿习氏始迁祖鸿达公,明永乐2年(14......
...
...
...
湖洲古村,位于吉安市峡江县东北,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江西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古村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建筑,也是目前峡江人口最多的村。村里聚集着4000多的习氏后裔,整个村落95%上都是习姓居民,大概有1000多户人家。习姓历史渊源久远。《水经》记载:长江东过符县(今四川合江)北斜,东南鰼部水,从符关(即符县)东北注入长江。鰼部水,即今贵州仁怀至赤水的河里(今赤水河)生长一种鱼,名鰼鱼,古以此鱼命国为“鰼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鰼国,鰼国公族,取“鰼”的半边“习”为姓氏。东汉建武年间,习氏家族从长江上游(今贵州习水)地区逐渐迁到中下游,聚居于襄阳郡(即今襄樊)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襄阳侯习郁始建习家池,习郁后裔习凿齿(328—413)曾隐居于此,后习凿齿隐居江西新余县白梅村。习凿齿31世孙习有毅由白梅徙居湖洲(今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目前为全国习氏后裔发源地之......
郡望东阳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靠近福建。襄阳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四言、七言、九言。...
邓州的习氏宗祠|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原一带,情况尤甚。是时的南阳,总人口才两万多人。邓州更惨,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为改变这一现状,明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迁山西、江西、太湖一带的百姓入中原。这其中,有一个叫习思敬的,来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新干县),迁到河南邓州的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开荒种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