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大众摄影
[Title]

[Message]

赵嘉玮个展| 阈限褶皱——身份与材料的临时协议

2025-04-09

阈限褶皱——身份与材料的临时协议赵嘉玮个展2025.04.07-04.18策展人:杜子学术顾问:王大鹏开幕时间 | Opening2025年4月10日(周四)4:00 p.m.地址 | Address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A04展览支持 | Exhibition Support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骆伯年艺术基金会

 

      非常多有留学背景的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对身份的探究作为创作的主题。这种身份焦虑如同被折叠的时空褶皱,既承载着迁徙的创伤,也孕育着重构新可能的缝隙。赵嘉玮的创作脉络,正是从这种“阈限性”的身份困境出发,进行不断的影像媒介实验,在显影的化学反应与材料的物质性暴动中,建立变化中身份与记忆的临时性契约。

      赵嘉玮的创作像是一场与媒介的漫长谈判。在《第三空间》中,他试图在摄影的西方基因链上植入东方媒介的染色体,将松烟墨汁注入摄影系统,以东方水墨的氤氲解构银盐技术的西方话语。虚拟与现实的空间错位、日常物品和装置等创作媒介的交互运用、家庭相册的私密性与数字影像的开放性在此交织,形成一片悬浮的“第三空间”——它既非故土亦非异乡,而是海外青年华人被折叠的生存状态的显影。这种空间褶皱恰似奈保尔笔下“无根的一代”的精神困境。

      他在中国城电影院的废墟上叠加美国信纸的网格,让中国宣纸与美国建筑在投影中彼此吞噬。金箔的褶皱裹挟着“留洋镀金”的神话,显影出文化翻译的暴力:那些被折叠的时空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蛰伏在显影液的漩涡里,等待一次物质的起义。正如《习以为常》系列中,宝丽来的相纸乳剂在墨汁与可乐的侵蚀下扭曲变形,乳剂层的崩解既是图像的溃败,也是对灵光霸权的反叛。

      记忆总在褶皱中游荡。《那时,此地,那人,此时》将人形装置浇铸成迁徙者的负片,视觉触摸到的虚薄躯壳里,凝固着某个春日离乡的体温。那些被系统性遗忘的面孔并未消亡,它们在显影液的涟漪中忽隐忽现,如同乡村老宅墙皮剥落后裸露的砖纹,既是创伤的存档,也是新生的接口。

      这些作品拒绝被钉死在意义的标本架上。当赵嘉玮将中国城的消逝电影院转化为文化符号的手术台,当可乐泡沫在暗房里吞没银盐的秩序,他始终在寻找媒介与身份的临时协议:一种允许背叛与重构的脆弱契约。显影液中的褶皱既是创伤的显影,也是逃逸的路径。在材料暴动的混沌里,在时空错位的裂隙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抹平的褶皱正悄然舒展,暴露出文化归属最本真的样态:一场永不停歇的显影,一次永不完结的迁徙。

策展人:杜子

 

      本次展览将有四个系列的作品呈现给朋友们,分别是《第三空间》、《习以为常》、《很久之前,在中国城的电影院》、《那时、此地、那人、此时》。其中,《很久之前,在中国城的电影院》创作于2019年。《第三空间》是自2020年持续到现在的项目,此次会有该系列的新作品展出。《习以为常》创作于2023年。《那时、此地、那人、此时》是首次向公众亮相,期望这个开始于2024年的新系列可以惊喜到大家。

《那时、此地、那人、此时》系列

 

《第三空间》系列

 

《习以为常》系列

 

《很久之前,在中国城的电影院》系列

 

杂志MAGAZINE

    欢迎订阅2025年《大众摄影》
TIPA2025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