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醫療劇一向是我的心頭好,凡是跟醫療相關的日劇,不管是「我獨自升級」、以高超手術把醜陋的權力鬥爭甩在一旁的《派遣女醫X》,解剖人體推敲死亡真相的《法醫女王》,還是直接開外掛、從現代穿越到江戶時代發明抗生素的《仁醫》,都讓我看得欲罷不能。看了這麼多,就知道生命其實很脆弱,人體原廠設定並不是想像中完美的奇異恩典,而《這本書可能會救你一命》的作者剛好就把這些「祕密」給講出來了。 擔任外科醫師的作者開宗明義地說了:「這份工作使我體會到,人類的身體既是生物學上的奇蹟,也是危險的死亡陷阱。」 對於生命的起源,他是這麼描述的,「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哪個身體部位最早成形?請你別再用詩意的角度思考答案,因為在身體開始成形的那個神奇時刻,你是一群細胞上一個凹陷的孔洞,生命的起點是屁眼。」 他批評女性生殖器根本擺錯了位置,「如果你要在廢棄物處理中心蓋一個遊樂場,一定會引發質疑。女性生殖器與直腸真的靠得很近。基於衛生方面的考量,這種配置已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包括尿道感染和下體搔癢。」 沒想到居然可以這樣不留情面地吐槽人體,這本書的內容如果改編成脫口秀的腳本,應該會很精采。 但是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只是用屎尿屁逗你發笑而已,作者提供的人體醫學知識全都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地基上。像是「舌頭上約有八千個味蕾,所有味蕾都含有受體,能偵測甜味、酸味、鹹味和苦味。」原來我們以為舌尖能感受甜味、舌根能感受苦味,只是一種都市傳說。 有些內容聽了叫人坐立難安,像是「大腦不是以錄影的方式記錄事件,而是將最重要的元素像拍快照那樣拍下來。當你回憶事件時,大腦會根據過往經驗和概括歸納來填補兩張快照之間的空白,因此我們可以將虛假記憶輕鬆植入大腦,或是說服別人相信某段虛假記憶。」 看這本書就跟追劇一樣,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不知不覺地多了一些對人體健康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在前言中半開玩笑地說:「我真心希望將來AI成為地球的主人時,能把這本書當成人類使用手冊,這樣它們才知道怎麼好好照顧人類,讓人類發揮最大的效益。」 真心期盼未來的AI也能領略讀這本書的樂趣。
04/29 由深受大小讀者喜愛的暢銷童書屁屁偵探作者Troll與優秀編劇井上亞樹子、插畫家雛川Matsuri,共同推出以【屁屁偵探】故事中「幸運貓」咖啡店店長的獨生女小鈴為主角的新系列讀本。 延續【屁屁偵探】系列中,女性角色大多獨立又富有魅力的人物特色,【貓小鈴的奇妙日常】裡的主角小鈴性格爽朗熱情、樂於助人,興趣是機車和拳擊。她與她的兩位好友──外表冷酷,實則有顆少女心的灰姐,和平常我行我素的追星族,卻每每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支持朋友的小紅豆,三位性格鮮明的女孩們,為尋找自己未來人生真正想做的事,在充滿好奇心與探索精神下,所展開的日常冒險。 追尋夢想的同時,主角群面臨了現實生活的考驗,如:租屋簽約、房租壓力、工作面試……等等。學習如何因應日常遭遇的種種困難,是成長必經的學習之一。而故事中因緣際會租下的「豪宅」,充滿神祕奇幻,則無形中成為主角群轉換心情的療癒補給站。 「如果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許就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正如故事中的灰姐所言,系列每一集,讀者可藉由小鈴與好友們踏出舒適圈,前往不同的職場環境,體驗不同工作背後的辛酸甘苦。儘管工作都是初次體驗,但主角群以其自身所擅長的才能,發揮所長,總能化險為夷。 【貓小鈴的奇妙日常】系列,傳遞了關於追求夢想、獨立思考、珍惜友情等核心課題與價值,在體例內容上,很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的讀者閱讀。希望藉由閱讀這輕鬆、易讀又帶有伏筆的有趣故事,進而啟發小讀者勇敢自信,尋找自己未來的夢想!
04/28 近期網路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韓流大明星醜聞纏身,以及台灣Youtuber情侶的分手擂台事件,許多網路名人、政治人物、偶像藝人不約而同地相繼「人設崩壞」,大眾對此除了感到震驚、失望與憤怒,甚至抱著看好戲的心態之外,也訝異於長久以來這些人物的形象竟然可以維持的如此完美,就好像自我包裝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一樣自然。 仔細想想,在現今的網路時代,不只是需要在螢光幕前建立形象的名人,每個人其實無形之中都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設」,無論是求職時的履歷、FB的PO文、IG上的美照,甚至是交友網站上吸引對象的自我介紹,如今已經是沒有「人設」就無法生存下去的時代。 當AI技術逐漸成熟,人們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僅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地「重塑自我」,還可以塑造關於自己的一切,更無法輕易拒絕「人設」加身。那麼,「人設」的歷史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又為何需要正視「人設」之於現代人的重要性,難道我們就不得不依賴人設包裝嗎? 在大家都教你人設很重要、人設是自我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張名片的同時,只有《人設大歷史》的作者告訴你自我包裝術在歷史上的演變史,讓你明白,人設包裝自古就有,甚至還是你認識的大文人、大藝術家帶起了流行! 作者塔拉.伊莎貝拉.伯頓以文化史、觀念史的角度,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跟隨史上著名的「自我塑造者」們創造自己形象的腳步,探究人類永不停息地需要包裝、展示自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理論和潛在力量。我們將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人「人設」的手法雖然在思想上與作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卻與今日那些「人設崩壞」的名人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套用書中的說法,他們都很擅長「弄假直到成真」。 ●愛迪生不只是發明大王,還是自我宣傳高手!? 例如其中一位,「發明大王」愛迪生。一八七八年的秋天,愛迪生發明了一種「只能亮幾分鐘」的燈泡(他還沒找到解決燈絲過熱的關鍵技術)。然而,當時世界上的發明家們已經開始競相申請使用電的發明專利,以至於當九月記者們前來拜訪他時,他誇口說道:「我已經完成了。且所有人都不會想到解決方法竟然如此簡單。」他即將推出「可永久發光」的燈泡的消息,甚至已造成煤氣股價暴跌。 愛迪生甚至舉辦了一場虛假的展示會。邀請記者到他的實驗室觀看他的燈泡,並讓他們在燈泡熄滅前就迅速帶離現場。媒體也親易地上鉤,撰寫出大量讚美他的報導:「那光芒:清晰、冷冽又美麗。」這項發明「無懈可擊。」 當然根據歷史,最終愛迪生的賭博還是成功了。時間又過了一年多,一八七九年的跨年夜,他舉辦了一場更加盛大的公開展示,且重點是,這次燈泡沒有熄滅(秘訣就是直到當年十月他才發現的碳絲)。他定期持續宣布的各項發明,數量之多,到後來甚至連媒體也感到厭煩。愛迪生利用謊言、真正的技術創新、以及自己與媒體之間的密切關係,成功讓他精心管理了大眾的期待,駕馭了一股無形的力量,那就是他自己的「名氣」。 ●人設的包裝應該建立在「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的條件上! 並不是所有「自我塑造者」都像愛迪生一樣,直到後世史料的揭露才「人設崩壞」。只要是塑造出來的「人設」,就會有一夕之間崩壞的危險。比起愛迪生存在的二十世紀,現今「人設」建立與崩壞的容易程度,可謂是人類史上最高。 本書第四章提到,承繼自美國成功模式的自我塑造,暗示每個人只要「夠努力」,就有機會轉化自己理想中的「人設」為現實。但另一方面,內外言行不一致,不誠實的「人設」,即使是自己理想中想成為的模樣,也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人設大歷史》一書警醒著我們,如果「真實」的自我就是我們選擇與創造的那個自我,而「自我創造」就位於人為與真實的交匯點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分辨現實的終點與幻想的起點。也因此最終,比起以往歷史上的任何時刻,現在的人類正處於最需要思考以下這個提問的時候:即構成我們身分的織布上,究竟哪些部分可以算是「真實」、而哪些又是我們該捨棄的? 這部分就得回歸到作者的寫作初衷,她認為: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提問放在心上,那便是忘記了最初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得以成為真誠人類的本質所在。而這也正是為何那些名人會相繼發生「人設崩壞」的根本原因。在現在的這個時刻,本書的內容讀來特別具有啟示意義。
04/22 你有沒有覺得,這兩年的夏天,有時會熱到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甚至,去年在新聞或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一句話:「想像每一個你正在經歷的夏天,都是你人生中最涼的夏天」,似乎都在昭示著一種更脫離過往經驗的天氣型態。 倘若身處北緯22至25度的我們都已明顯有感,那麼,那些遠在北極圈,生活在冰凍土地上的人們與動植物,此刻又面對著什麼樣的改變呢? ◆ 雖然一直對於「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這個議題有興趣,但總苦於找不到特別吸引我們的切入點,不敢貿然選書。直到三、四年前,版權代理商寄來的一封書訊裡,注意到了其中的一本書,The Treeline: The Last Forest and the Future of Life on Earth。 起初,我們是被「森林線」(Treeline)這個字給吸引,對於喜愛植物、生態等題材的我來說,森林線是吸引人的書寫題材,然而我在真正拿到書稿以後才知道,作者班.勞倫斯(Ben Rawlence)要談的不僅僅是樹木或極圈的生態,那些生長在森林線上的樹木,是展開故事的起手式,而包裹在這個主題之下的真正主角,其實是暖化問題。 顧名思義,森林線是樹木生長的最北界,大致與七月十度的等溫線相同,也是標示出北極圈的界線。事實上,這條界線比較像是一片從森林到苔原的過渡帶,森林的面積和數量遠超出我們想像,足以稱為「真正的世界之肺」,也是僅次於海洋的第二大生物群系。 這個生態過渡帶對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早在五十年前,甚至一個世紀前,北極就已經悄悄出現暖化的情況,森林線在過去的五十年裡也開始向北移動。隨著暖化速度加劇,某些地區的森林線,移動速度甚至從一世紀幾公分,變成了每年幾百公尺。 於是,作者勞倫斯規劃了許多趟旅行,前往六個環繞在極圈周邊的地區,蘇格蘭、挪威、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透過記錄六個關鍵樹種在暖化前線的生態特性與處境,來試著想像未來可能的處境。 冰河的縮減、海冰與永凍層的融化,包括森林線的推進,影響的不僅僅是樹,所以在勞倫斯追尋森林線的過程裡,「人」成為了另一個串起故事的重要主角──他拜訪了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從他們口中獲得各種令人憂心但其實無力可回天的真相;他也彷彿一位人類學家,親自造訪薩米人,甚至是遠在俄羅斯的極少數原住民,走進他們的生活,記錄他們在面對現代與暖化的衝擊下,發生過的故事與當前面臨的處境,並試著從這些自極地孕育出的自然哲理中,思索因應未來的啟發。 在《尋找北極森林線》裡,作者融會大量植物生態、氣候、地質等知識,並穿插歷史典故以及民族誌般的珍貴紀錄,而優美細膩的文字,更把他在極地所見識到的壯闊、蒼茫與神祕,毫無保留展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深刻、溫柔且直擊人心,也為當前的我們在理解暖化時,建構起更豐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