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六次落榜背后: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岁能对诗方苞画像。“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达200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称为“桐城派三祖”。方苞自幼就能对诗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庆桐城。他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安庆师范学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传》中说:冬日的一天,方苞父亲方仲舒鸡鸣而起,见大雾蒙眬,山前树木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古文献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孙钦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作为古代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载体的文献典籍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数量之多、流传之久世所罕见。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整理、研究、利用这些文献典籍的悠久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出有益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古文献学。古文献学对于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继承和发展中国古文献学,是关系我国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存亡的大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古文献学理论和方法,古代文献典籍将会面临两种后果:或者任其错乱、散佚,日渐消亡;或者乱加整理、妄加窜改,歪曲历史、贻误后人。这两种后果都将使古代文献典籍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不久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优
韩愈六次落榜背后:古文主张让骈文爱好者不快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
古文化:父母亡故古人为何要守孝三年?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来台湾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现在是没有了,三年变三天了。在守丧时期称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的“制”字,表示在守丧。在古代更严重,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
人类远古文明之楔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腊线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国甲骨文字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大约公元前3200年(乌鲁克文化IV期),生活在两河流域地区(今伊拉克南部)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并且最早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苏美尔语,苏美尔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Hyde)首先将这种文字定名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它源于两个拉丁语单词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西亚许多其他民族借用来记录他们各自的语言,这些构成了所谓的“楔形文字文化圈”。目前所知的最晚的楔形文字文献是公元75年的一块天文年历泥板,楔形文字在延绵三千余年的岁月之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在西亚的茫茫荒漠之下沉睡了近两千年,直到被近代欧洲的冒险家重新发现,才有了楔形文字“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