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乌氏的起源,在日本学者本田治《明代宁波沿海地方的开发和移民》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乌姓先世河南颍川望族,明末清初有兄弟逃荒来此,以烧窑为业,建成村落。”颍川,古郡名,为历史上除京师之外的大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是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按照地域,宁波乌氏族人分为东乌、西乌两派,乌隘村属西乌派。...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25年—220年)一、梁国后裔,以国为姓。梁姓出自嬴姓,以国为氏。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公元前821-公元前641年),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梁康伯”为梁姓的得姓始祖。二、外逃晋国,迁徙河东。公元前641年梁国灭亡后,梁康伯的后代子孙大部分外逃到晋国。因为当时,晋国非常强盛,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晋国位于黄河东边,被后人称为河东梁氏。河东梁氏的最优秀代表应该是梁康伯的玄孙、梁氏五世祖--梁益耳。公元前675年,梁益耳出生在解梁,字晋阳,后因工作原因迁入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为河东梁氏开基始祖。三、一人封侯,经略丝路。元朔年间(大约公元前130年左右),汉武帝封晋国大夫梁益耳后裔河东梁睦(公元前......
少昊(姬己挚)、兹白(义渠王)、元贵靡(乌孙大昆弥)、丘力居、蹋顿等。乌姓是少昊氏以乌命名官职,有乌鸟氏得姓而来的。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故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
...
...
2024-05-14
四维村位于西坞古镇东南1.5公里,西临直落江,北至金溪江,南靠大栗山,东接白杜河头村。古时,曾在此有过“四维乡”,故取名四维村。2004年12月由王府、石桥、下坞、杨四岙等四个村合并组成四维行政村,村办公地点设在石桥、王府与下坞村之间。王府自然村,别名王虎头,辖王府、后王二个小村,村民姓王。该村位于奉化至白杜公路的南侧,南与石桥自然村紧连。该村1950——1955年属石桥乡,1957年成立明星农业社,1961年以驻地命名为王府大队,1966年曾改称为红卫大队,1982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为王府行政村。据传北宋已建村,当时村旁有三池,称“王浦”,取其村名。至南宋,族中有人曾任高宗太子侍读,后裔高宗赐建府第,遂改村名“浦”为“府”。另传:其祖先少宰公承宗皇命,开府福山(今江西黎川县),数传后裔孙任明州刺史,高宗赐建府第,遂称“福山王氏”,即今之王府头王氏。石桥自然村位于奉化至白杜公路的南侧......
一、梁国后裔,以国为姓。梁姓①出自嬴姓,以国为氏。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公元前821-公元前641年),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梁康伯”为梁姓的得姓始祖。二、外逃晋国,迁徙河东。公元前641年梁国灭亡后,梁康伯的后代子孙大部分外逃到晋国。因为当时,晋国非常强盛,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晋国位于黄河东边,被后人称为河东梁氏。河东梁氏的最优秀代表是梁康伯的玄孙梁益耳。公元前675年,梁益耳出生在解梁,字晋阳,后因工作原因迁入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为河东梁氏开基始祖。三、一人封侯,经略丝路。元朔年间(大约公元前130年左右),汉武帝封晋国大夫梁益耳后裔梁睦(前146—前82)为迪国侯。他有三个儿子,次子叫梁子都(前119—前52),建元二年......
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双方贸易往来中,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逐步形成。而地处关陇要道的乌氏地区构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记述的早期丝绸贸易的著名商人乌氏倮便来自这一地区。乌氏倮与“戎王”的丝绸贸易乌氏倮是秦朝乌氏族人,大约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时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的主要贸易方式是:以内地珍贵的丝织品与关外戎王贸易,为秦朝换取大量的马牛物资。这是正史中所见内地与边疆进行丝绸贸易的最早记载。尽管由于史料很少,目前还无法弄清与乌氏倮贸易的“戎王”的确切方位,也无法完全弄清“戎王”是哪个部族,但根据《史记》中的这段记载至少确定以下几点:第一,这位神秘的戎王肯定不在秦的疆域之内,且不能直接买到丝绸,否则没有必要通过乌氏倮来转手买卖丝绸。第二,......
“梁半朝”汉代乌氏梁氏家族汉代乌氏梁氏家族名人众多,自梁统至梁冀的四代中,有七人封侯,三人娶公主,任卿、将、尹、校者57人,家族显赫130年,史称“乌氏梁氏”,时有“梁半朝”之称。“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统梁统(生卒年不详),字仲宁,汉代安定郡乌氏(今宁夏固原市东南)人,生卒年代不详。在汉光武帝刘秀消灭割据,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梁统立有大功,为“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其原籍河东(今山西),随高祖父梁子都迁居北地郡。曾祖父梁桥有资财10万,徙陕西茂林(今兴平县境)。汉平帝末年(6年),又返归安定乌氏。梁统初在州郡任职,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玄召为中郎将,任酒泉(今甘肃酒泉)太守。赤眉军攻入长安,梁统与属国都尉窦融联合河西五郡兵保境。诸郡欲拥梁统为帅,其坚辞不就,遂推窦融为河西大将军,梁统任武威太守。东汉建武五年(29年),遣使归顺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与窦融率河西诸郡太守及步骑数万、......
春秋战国时期秦惠文王设置乌氏县,属北地郡。据考证,其地当在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一带。亦有人认为在今六盘山镇蒿店村即古弹筝峡口东,其确切地址待考。史前传说时期,瓦亭及周边地区的“西戎”、“鬼方”、“猃狁(犬戎)”等少数民族已经形成群居部落,有众多人口。商朝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瓦亭一带乌氏戎、义渠戎等游牧民族势力不断扩张、壮大,利用周灭商这一时机,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许多小的方国,其中义渠戎(今宁夏彭阳一带)、犬戎最为强大,乌氏戎(今泾源瓦亭一带)、朐衍戎(今盐池)和大荔戎次之。乌氏城为乌氏戎族聚居地,被秦吞并前为乌氏国,属西周故地,是秦国西部边境地带。战国(东周)时期,秦国几代君主以“伐戎”为机遇和借口,利用强大的武力征服西戎部落,扩大疆土范围。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秦国消灭了势力最强大的义渠、乌氏两国,并在十一年(前327年)将占领的义渠、乌氏国分别改设为义渠、乌氏两县,名义......
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乌氏望出颍川郡。战国时置郡。以颍水得名。...
茌平乌秋明乌强谱序,十六世乌秋明、乌强序文如下: 姓氏是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复杂现象。姓产生于母系氏...
乌以风先生部分著作,乌以风先生部分著作(乌强藏书)讲座之部:野寨中学:可爱的天柱山1984.1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