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沂水县历史悠久,乃千年古县。秦代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为沂水县。近代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山东沂水邬氏,即今沂南县邬氏,沂南县历史上一直归属老沂水县,由青州府沂水县管辖。沂河风光沂水县邬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在沂河岸边的夏家河村(今夏家庄)繁衍生息。北至青州府,南至沂州府,东至莒州、诸县的广大区域,沂水县夏家河邬氏是鲁中、鲁南、鲁东南邬氏最早的发源地。是继巨野、济宁以外,山东邬氏重要的发源地,在邬氏家族的繁衍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始祖邬祐将军邬祐公二十一岁时世袭济宁卫署指挥佥事,平昌邑、征高密,建功数次,升山东都阃。数次北上拱卫京师,守通州,蓟州平盗,升山东都指挥使,诰封骠骑将军。后因言官所参,夺还蓟州平盗功、骠骑将军封授,改任山东都司署掌印都指挥佥事。邬祐长子邬台,因王事而殁,邬祐公为避祸,保全宗族,迁沂......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
一、水源木本在勺溪仲珍公是良肱公六世孫。宋嘉定癸未年〈公元1223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時生,元大德庚子年〈公元1300年〉十月十九日申时卒,享年七十八岁,葬丰城勺溪老家龚家园。父友才公,生子三:仲宝、仲珠、仲珍。父子四人举家从丰城勺溪徒迁新昌。仲珍公因兵乱,从新昌隐居钟陵军山湖之滨邬堑村。有友青公题于祠刻石古歌为证。“肱任丰城邑宰初,勺溪继后汝山夫。勺溪堂上吾宗祖,吕氏庭中祖妣姑。二侄因兵居邬堑,一男分派在田湖。拳拳寄语吾宗子,勤读经书陟帝都。”友青公次子仲才公赘南邑田湖王氏,生五子。长子国健生于宋嘉熙已亥正月十三寅时,可知公元1238年“一男”已居南邑田湖。仲珍公子奇杰生于宋淳佑甲辰〈公元1243年〉七月初一。推定仲珍公隐居邬堑村的时间是1242年〈或之前〉,其时仲珍公十九岁。“二侄”有“二个侄子”和“第二个侄子”两种解释,家谱中未见仲宝、仲珠“居邬堑”的记载,仲珍公排行老三,不是“第二个......
...
2024-05-14
在浙东宁波奉化,西坞与江口交界处有一座东西走向的船形小山丘,海拔120米。可能是因为原先此山产茶,故称为茗山。山的南北两边都有小村落,南边山脚下的叫茗山前自然村,北边山脚下的叫茗山后自然村,现在官方称名山后,村民自称名山。名山后有10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村民80%都姓邬。相传300多年前,西坞的邬姓发展到了顶峰时期,邬氏田产由近及远延伸至名山后。为田间管理方便,在名山后的山脚下建起了简易的晒谷场和休息棚。后来随着田产规模的扩大和管理人员的增多,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管理人员,并建造农具谷物仓库,转而形成了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星转斗移,岁月沧桑,逐渐形成纯邬姓的自然村。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有外姓人口迁入,但邬姓还是名山后的主姓。名山后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却像是一个天生丽质的乡村少女,矜持而孤傲地矗立在名山脚下,散发着她诱人的体香。走进名山后,不见高楼大厦,唯有小桥流水,有里河、外河、前桥头......
邬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据资料记载,总人口约110万。邬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出自妘姓,来自黄帝的血脉,黄帝的曾孙是颛顼,颛顼的曾孙是陆终,陆终的第四子妘求言的封地在邬邑(今河南省的鄢陵县),有一部分后世子孙以封邑为姓,遂姓邬。二、出自祁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臧的封地在邬邑(今山西省介休市以邬城店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其后世子孙有部分以邑名为姓,遂姓邬,尊邬臧为得姓始祖,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邬氏正宗。三、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顷公姬弃疾灭了祁氏势力之后,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委派司马弥牟(姓姬,司马是官名)为邬邑大夫,后来,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一部分人则以先祖受职之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西晋永嘉之乱至南北朝,生逢乱世,邬姓南迁者甚众,遍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尤以江西为主迁地。唐末乱世时,江西有邬成化率族人移居福建宁化石壁乡,经历五代十国后,子孙渐次移居到广东之惠......
南村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特别是南村邬氏一族,通过团练兴家,成为清末禺南大族。同治、光绪年间,邬氏一族走出了“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的邬彬父子,力陈师法西方军事技术的进士邬质义,中国近代著名方志专家邬庆时以及羊城晚报的创始人邬维梓等等。这些乡贤的功绩、精神,在南村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村人。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邬彬父子邬彬年十九,县试第一,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丁卯科举人,长子邬宝铨中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四子邬宝莹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人,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美誉。咸丰四年1854年邬彬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帝诰授位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邬彬在京任职期间,正值园林发展大潮,北方、江南的官宦文人营造宫署,私园之风甚盛,在这股造园风潮的影响下,邬彬......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邬姓历代名人15名,占总名人数的0.0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零三位;邬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六十位;邬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五十一位。邬单,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随祀于孔庙。邬彤,唐代书法家,人称“寒林栖鸦”,少人能及。擅写草书,曾与书法家怀素论草书,怀素自叹不如。邬繇,明皇时人。工篆书及行书,开元二十八年席豫所撰唐吏部尚书杨仲昌碑,为其行书并篆。邬大昕,字东启。宋朝河源人。任广州佥判时,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交通不便,立即计划施工,将鹿步湖岸凿开,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后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庙以示纪念。邬佐卿,字汝翼,能诗、工书、善啸,诗多写男女爱情,人以为可比李商隐;书法秀逸,才名远播。30岁左右,被选为贡生;中年好道,与人常讲长生修炼之术;明万历年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概在一千年以前,一个早稻即将成熟的夏季,宁海一带遭遇大旱,土地开裂,庄稼枯死,眼看即将收获的粮食因旱灾而歉收。奉化西坞石桥村的小伙子邬惟清因耕作需要去黄岩买牛,路过宁海紫溪,在杨家凉亭歇脚时抽起了旱烟。吸完烟就将旱烟管里的烟灰磕在地上,因为烟灰里尚有火星,无意中点燃了路边的荒草。这时风很大,火借风势,不一会儿蔓延到田畈,顷刻之间整个杨家畈一片火海,即将可收获的稻谷被付之一炬。稻田的主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气之下与邬惟清评理,提出要求赔偿损失。损失之大远远超过了他所携带的买牛款,邬惟清明知自己理亏,便答应以工抵债。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既然赔了损失,以后田里倘若有所收获应归自己所有。稻田的主人也深明大义,觉得这个条件合情合理,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时隔不久,天公作美,下了一阵大雨。燃烧过的田里长出了再生稻,嫩油油一片,长势喜人,获得了好收成,这意外收获比赔偿款还多很多。邬......
石舜三坊之邬氏敬义堂坊|邬氏敬义堂坊位于祁门县箬坑乡邬家自然村,建于明嘉靖年间。邬氏敬义堂坊,顾名思义,就是立于邬氏宗祠——敬义祠大门处,与祠堂大门融为一体。牌坊前1.2米之处是一条1米多高的埂塍,村人称之“虎背骨”。它背靠小金山,面临马山河,村基与河面落差在10多米以上。...
湖南邬家拳的源流及特点: “邬家拳”是湖南四大名拳之首。除“邬家”外,还有“薛家”、“沈家”、“岳家”(有的列“吕家”)。在湖南各地广为流传,至今不衰。“邬家拳”源出于福建少林拳法。创始人为清代的邬必达,湖南湘潭人氏,足微跛,人称“邬跛子”,亡故后坟葬株洲。邬必达青年时期走南闯北,遍访各地武林高手,...
雍正皇帝的邬先生旷世奇才,邬氏家训在曾国藩出生地附近出现,前言)原存谱牒或年深日久而散失,或累遭劫难而焚毁,存者仅十有其一。时逢盛世,国泰...
...
...
...
...
沅江邬氏三修族谱
沅江邬氏三修族谱
沅江邬氏三修族谱
沅江邬氏三修族谱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
邬氏族谱 [9卷,首1卷]